◎周祖鹏
在理塘县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和才智献给党的事业。他们就是1959年5月毕业于四川省西南民族学院农牧专修会计辅导班的32名青年干部(后文简称“会辅组”)。他们来自四川各个城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奔赴甘孜州理塘县工作。
20世纪80年代之前,理塘县城面积大约只有现在县城的五分之一。屈指可数的楼房仅有县“四大家”办公大楼、县招待所,居民住房多数为砖瓦平房和藏式土建房,公路也是泥沙碎石路面。除当时的糖厂、煤炭厂等几个单位有车,其他部门都没有。全县25个乡镇大多数未通公路,交通主要靠骑马和步行。
会辅组到理塘县后,全部被分配到各区、乡工作。理塘县城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仅为平原低海拔地区的52%,许多人到这里都会严重缺氧,加之气候寒冷,生活条件艰苦,在人们心中是谈虎色变的地方。然而,这个群体来到县城稍作休整,接到分配通知就出发。那个年代,到偏远区、乡要提前联系马匹,马匹送到县上后才出发;近点的有马骑马,没马只能步行,革命工作高于一切。
会辅组同志在理塘,不但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更要适应各区、乡的工作。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有的地方仍有土匪,他们会干扰、破坏工作,同志们必须做好防身,确保自身安全。当时,有的同志就因土匪侵扰而牺牲。其次,农牧区村民大多不会讲汉语,而同志们又不会藏语,更不会写藏文,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会辅组的同志就下决心学习藏语和藏文。经过长期与农牧民相处,他们基本上能用藏语与农牧民交流,不仅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还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批会辅组的老同志陆续调到县城各部门工作,部分老同志还担任了领导职务。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是理塘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始终默默无闻,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时任县人事局局长刘有宝、县民政局局长李俊德、县委组织部部长刘景典,就是最好的典范。
当时,一年约有大半年时间都奔波在全县各区、乡、村。记得有一年11月,理塘已进入冬季,接县委工作安排,要去下坝区收集部分资料,为县委、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工作组由刘景典部长带队,刘有宝局长、李俊德局长等人组成。区乡马匹送到县上时已是中午,他们吃完午饭就出发。当天气候不佳,吹着凛冽的寒风。走到长青春科尔寺背后那座大山,开始下山时,路面有水的地方都结了冰,很滑,只好走走停停。待走到下坝的死人山山顶时,天已黑,工作组只好在一处背风的凹地休息。他们简单吃些干粮,喝点水,从马褡中取出油布铺在地上,再铺上羊毛垫子和一床棉絮,将被盖双折后盖上雨衣就睡。晚上,山顶寒风呼啸,雪花飘飞,再冷同志们也得坚持。第二天起床时,雨衣和被盖已被冻在一起,一抖就是一层冰花。他们吃些干粮又继续走。下坝沟里冰更厚,牵着的马都滑倒几次。工作组同志滑倒又爬起来继续走。走到下坝区时,已是下午两点。吃过饭,大家顾不得一身疲惫,立即召集区、乡干部开会,及时传达县委、政府的工作精神,布置落实任务。晚上还要加班整理资料,第二、三天还要去农牧民家中调查、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虽然每天奔波很累,但同志们都十分开心和乐观。大家讲风趣的笑话和经典的故事,让人忘却一天的烦恼。这样的事例,在当时太普遍了。
转眼60余年过去,理塘会辅组的老同志早已退休,回到家乡安度晚年,但大多数老同志的子女仍留在“世界高城”工作。他们真正做到了“奉献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据回忆,这个群体现知其名的有:刘有宝、杨文清、聂凯国、米加行(女)、胡继荣、李俊德、陈定金(已故)、吴永芬(女,已故)、尹素碧(女,已故)、杨中秀(女,已故)、谢龙梓(已故)、肖中德、邱国芬(女,已故)、罗利木(已故)、余德琼(女,已故)、张世彬、刘子书、徐世碧(女)、严连芬(女)等32人,还有的同志名字未能查到。
一辈又一辈老同志离去,但一代又一代年轻同志走来,在理塘奉献青春、繁衍生息。喜看今天的理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城乡面貌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岁月虽已久,情牵天空城。这些在理塘工作数十年的会辅组老同志,退休后虽离开理塘,有的已离世,但他们视理塘为第二故乡。每当谈及理塘的变化,他们就抑制不住喜悦,流下激动的泪水。
他们已走远,但他们朴实而伟岸的身影,永远铭刻在理塘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载入理塘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