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禄
李白出川之后,游历过许多地方,其中就包括了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据统计,李白曾七上敬亭山,创作了多首与敬亭山有关的诗。其中天宝十二载(753年)创作的《独坐敬亭山》一诗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关于敬亭山,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讲到宣州时说,在“州北十二里”。清代《江南通志》说:“敬亭山在宁国府城北十里。古名昭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随着城市的扩展,现在敬亭山已经处于宣州市区的边缘,有几路公交车直达景区大门口。敬亭山虽然不高,但风景十分秀丽,再加上诗仙李白的揄扬,后来文人登临题咏者甚众,以至有“江南诗山”之誉。
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虽然简短,对它的解读却众说纷纭。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首诗只是写目之所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味着“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了李白与敬亭山之间深厚的感情,而山的有情,恰反衬了人的无情,这首诗突出了客观环境之幽静,也凸显了诗人遗世独立的精神状态。所以明代评论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称这首诗“胸中无事,眼中无人”;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认为这首诗传达出了“独坐之神”。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论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这样看来,尽管这首诗手法并非写实,“众鸟”与“孤云”能指符号背后都有丰富的隐喻,但主题与《唐诗鉴赏辞典》的论述很接近,表达了作者在红尘中深刻的孤独感。
而在宣城人看来,李白这首诗还有别样的解读。在敬亭山上,有一处景点,名曰“皇姑坟”,当地世代相传唐朝玉真公主晚年隐居在敬亭山修道,所谓“皇姑坟”就是玉真公主墓。《独坐敬亭山》一诗,在当地人看来,就是李白思念玉真公主之作。作这样的解读,“众鸟高飞尽”与“孤云独去闲”,与上面的诠释差别不大。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理解为“看”的主体是李白,“被看”的客体是敬亭山,敬亭山作为玉真公主的道场,李白不过是将对玉真公主的思念曲折地表现出来了而已。也可以将“看”主体理解为玉真公主,李白这两句诗呈现的是玉真公主的精神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解读,是宣城的地方性解读,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所以受众并不广。
这样的解读,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先从文本外部上考察,两唐书虽有不少玉真公主修道的记载,但并没有玉真公主在敬亭山修道的记录。玉真公主的道场,主要在长安玉真观、周至县延生观、以及王屋山阳台宫。根据赵明诚《金石录》记载,玉真公主卒于宝应元年建辰月,至于葬在哪里,《金石录》没有提及,坊间有王屋山平阳洞附近、万年县凤栖原、获嘉县徐营镇东浮庄以及宣州敬亭山等多种说法。以敬亭山上“皇姑坟”为玉真公主墓,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不排除有穿凿附会的成份。再从文本内部考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敬亭山指代玉真公主,这样的解释显得很牵强。假如这两句理解为玉真公主对敬亭山一往情深,玉真公主便是诗中的人物,李白则成了叙述者。用“独坐”与“不厌”之类的表述来呈现玉真公主修道的情状,便意味着远没有达到应该具有的“坐忘”境界,无疑也不妥当。
需要补充的是,宣城市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宣城市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联合于2001年9月在“皇姑坟”前不远处,立了一尊玉真公主雕像,在雕像旁边立了一块“玉真公主墓志”。姑且不说墓志立在雕像旁边妥不妥,但是墓志上说“李白赞美敬亭山的这首诗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切怀念之情”,明显有强化这种地方性解读合理性的意思。
李白与玉真公主确实存在生命的交集,李白任翰林供奉,玉真公主的举荐起了重要作用。李白也写过《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首诗对玉真公主进行了歌颂,诗中涉及到她修道的地点,有太华峰、少室山,但并没有提到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为创作于天宝十二载,距离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十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李白怀才不遇、飘泊无依,饱尝了人世间的心酸与孤寂。假如理解为李白独坐敬亭山,并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则凸显了李白有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意思,并与他的人生轨迹、精神状态也很相符。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结晶,从发生学角度考察,可以是对现实的书写,也可以是对想象的建构,尽管玉真公主一生行迹与敬亭山无涉,尽管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与玉真公主无涉,但是宣城人民对《独坐敬亭山》一诗予以别样的解读,既凸显了他们对李白和玉真公主的热爱,也夯实了敬亭山的文化底蕴,还助推了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有鉴于此,这种地方性解读可以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