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13日

直击全州“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现场会——

“云端”牧场“慧”养牛 “数字”工厂“提”产能

考察团在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看牦牛分布热力图。

炉霍县农产品数字交易中心。

◎色达县、炉霍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 黄炼 文/图

10月10日,我州“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现场会举行,与会人员深入色达、炉霍两县,通过实地观摩、听取汇报等方式聚焦数字技术在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应用成效,为全州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路。

色达县:牦牛戴“智能项圈”牧民享“智慧红利”

“您看,这每一个跳动的光点,都是一头牦牛的实时动态。”10日上午,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内,讲解员指尖轻触触控屏,大屏幕上的全县牦牛分布热力图瞬间立体展开,考察团成员纷纷驻足,目光聚焦于屏幕上清晰呈现的每头牛的健康数据与运动轨迹——作为2022年获评四川省三星级、2024年成功晋升五星级的现代农业园区,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成为考察团此行首站的“焦点”。

“这就是我们数字化牧业的中枢神经。”讲解员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流介绍,园区依托智能设备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的平台,不仅破解了养殖业“疫病预警难”的痛点,更延伸出线上诊疗、用药指导等服务。“牧民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直接‘云上问诊’,不用再为牛病跑远路。”

离开牦牛现代农业园区,考察团一行随即走进藏源曌美乳制品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一瓶瓶包装完好的乳制品顺着传送带移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奶香。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取得SC、GMP和保健食品认证,实现了从牦牛奶收购到包装的全流程自主生产。

在色达优质饲草基地,“科研+文旅”的创新模式让考察团眼前一亮。作为我州最大的饲草草种繁育基地,这里年产草种150吨,可满足1.5万亩土地的种植需求;而基地内的泛喜马拉雅珍稀植物展厅、高寒微缩景观,更吸引着游客前来研学打卡,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目前全县已种植优质饲草6.75万亩,建成标准化家庭牧场900余户、规模化养殖场12个,完整的牦牛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继忠介绍,截至目前,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总产值近3亿元,已带动9946户户均增收800元。

炉霍县:车间里的“数字指挥官”高原特产闯 “高端市场”

午后,考察团抵达炉霍县康巴圣德牦牛产业公司的酪蛋白数字工厂。作为四川省唯一的酪蛋白生产企业,该公司有20项自主专利,产品从工业级拓展到食品级、医疗级。

“现在员工通过数字系统就能操控全生产线,产能比老生产线提高了3倍,工资也涨了!靠农畜原料收购和销售系统,我们对接了终端市场,原料收购价涨了,牧民更愿意交奶。”企业负责人蒲遥远说。

在炉霍县数智赋能中心,“耕地一张图”上跳动的数据令考察团驻足。大屏上实时呈现作物长势、灌溉调度等数据。“就像给土地装上了‘心电图’。”技术员介绍道。据了解,数智赋能中心于2023年6月建立,其依托京东方数字化优势,打造农特产数字交易中心,成为甘孜州数智化赋能产业的典范。同时,数字赋能也激活了农村电商发展活力。炉霍县电商中心主任泽里罗卜表示,今年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已突破2230万元。“我们通过对全县139个行政村的电商培训,实现了‘一村一主播’目标。”

农牧民持续增收账本,数字红利如何持续释放?

从色达的“数字牧业”到炉霍的“数字工厂”,我州正以数字技术重塑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泸定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康霞在观摩后感慨。“我相信,未来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渗透,甘孜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步伐将会更快。”

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谢雄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字:“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9946户户均增收800元”“炉霍的电商培训实现了‘一村一主播’”……这些数字背后,是农牧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表示,理塘将依托数字赋能推进草原畜牧业高质量转型。

考察结束,车辆驶离炉霍县城,但关于数字赋能的热议仍在继续。正如一位参会代表所说:“当游牧传统遇上现代数字技术,我们正在见证高原农牧业最激动人心的转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