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我州草原广袤无垠的地表之下,埋藏着鲜为人知的生态宝藏——泥炭地。这片看似不起眼的黑色土壤,实则是历经千年时光沉淀的“地球之肾”,它用静默的力量守护着高原生态的平衡密码。
泥炭地的形成堪称自然奇迹。在甘孜州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区域,低温缺氧的环境让苔草、嵩草等沼泽植物在枯萎后难以完全分解。这些植物残体逐年累积,在积水环境中层层堆叠,经过上千年甚至数万年的压实与碳化,最终形成厚实的泥炭层。理塘县境内一处泥炭地剖面显示,其泥炭层厚度可达3米,相当于近30代植物生命的接力传承。
作为自然界最强大的“碳库”之一,泥炭地的固碳能力超乎想象。数据显示,每公顷泥炭地平均储存约4000吨碳,是热带雨林的两倍之多。这些封存的碳以稳定的腐殖质形态沉睡地下,若换算成二氧化碳,相当于为地球撑起了一座看不见的巨型“空气净化器”。
这片神秘土壤更是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在巴塘县的泥炭湿地,科研人员曾记录到黑颈鹤、胡兀鹫等2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泥炭层中还活跃着肉眼难见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参与着复杂的物质循环,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
据悉,甘孜州已建立多个泥炭地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补水、植被修复等措施,让这片“黑色黄金”重焕生机。
张欢 冷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