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16日

巴塘南区辣椒首个加工厂投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10月12日,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南区海椒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新鲜的巴塘南区辣椒特有的浓郁辣香弥漫在空气中。这座投产仅10余天的加工厂,不仅是巴塘县首个辣椒加工厂,更标志着当地农业金字招牌——巴塘南区辣椒,正式告别农户零散种植的传统模式,迈入“公司+合作社+农户”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辣椒历史悠久

农户靠它增收

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富民支柱产业的巴塘南区辣椒,藏语称“甲果”,拥有上百年种植历史。其形美、皮薄、味足,不仅是藏族传统美食“醋海椒”的核心原料,更富含B族维生素、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品质备受认可。早在2011年12 月 15 日,巴塘南区辣椒就获原国家农业部批准,成为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金秋季节的苏洼龙乡,作为巴塘南区辣椒核心产区,正处于采收尾期。在该乡苏洼龙村的辣椒地里,农户色松弯腰采摘着红艳艳的果实,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我家种辣椒20多年了,常年种1.3亩,今年光卖辣椒就已经收入 5000 多元。收完辣椒,地里还能种小麦、青稞,土地一点儿不浪费。”她的话语中道出了辣椒给农户带来的实在收益。

“巴塘南区辣椒味香浓郁、辣度十足,却‘辣口不辣心’,吃起来特别过瘾。”苏洼龙乡农技员扎西尼玛对当地这一特色农产品赞不绝口。他介绍,巴塘南区辣椒早已成为农户重要收入来源,但此前产业发展一直受限于销售渠道。每年12月育苗,次年3-4月移栽,6月开始陆续采收青椒,初期鲜椒因量少稀缺,在农贸市场能卖到三四十元一斤,可短短一周到半个月后,随着鲜椒大量上市,价格便逐步下跌,绝大多数辣椒最终只能以3—5元/斤的价格卖给小作坊,用于加工“醋海椒”,产业价值难以充分释放。

发力规模种植

发展订单农业

不过,从今年9月下旬起,巴塘南区辣椒有了新“归宿”。“你看这青剁椒、红剁椒,新鲜又入味,后续都会成为我们蒜蓉酱、剁椒酱的主要原料。”巴塘县南区海椒初加工厂副总经理邱宏杰掀开盛装剁椒的塑料桶,向记者展示加工成果。他介绍,工厂自9月下旬投产后,已在苏洼龙乡王大龙村 —— 巴塘南区辣椒品质最优的产地,以3元/斤的价格收购了4万多斤辣椒。“这里的水质、日照条件都极佳,(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