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华
在波密县城背后,一条蜿蜒而上的公路隐没在了白云中,那就是通往墨脱的扎墨公路。
一路群峰环抱,森林茂密,空气清新。过了嘎隆隧道,墨脱已近在眼前。
“墨脱”一词在藏语中意为“花朵”,县域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从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到200多米的巴昔卡村,呈热带、亚热带、高山温带、高山寒带立体气候,巨大的冰川沿着沟谷伸入森林,雪山、冰川和森林的景观在这里完美融合。
墨脱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只有12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由于四周被高大山脉所包围,曾经交通条件极差,难以到达,被称为“高原孤岛”。如今已有扎墨、派墨两条公路与外界相通,其中派墨公路已成为G219路段,墨脱也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墨脱也产茶,而且墨脱的茶跟蒙顶山茶还有很深的渊源。
西藏的种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易贡军垦农场就近从四川名山县移植中小叶茶树试种,并取得成功。这次茶叶试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开启了西藏规模化茶叶种植的历史。
“云雾山中出好茶。”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造就了这里独有的湿润气候,加上亚热带气候,让这里的种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1年,四川雅安技术人员对墨脱土壤取样检测,发现土壤的酸碱值和所含矿物成分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2013年,墨脱县聘请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研究所徐晓辉研究员为茶叶种植技术顾问,春季绿茶,夏秋季红茶,秋冬季藏茶,墨脱已走上了一条打造绿色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之路。
易贡湖:
告诉我们什么是“百年一遇”
在波密,有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易贡。
1985年,应西藏林业厅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曾组织专家在察隅、波密、墨脱等地考察适宜种茶的地方。现如今,则有一群雅安人在波密县境内的易贡茶场种茶制茶。
波密县易贡乡易贡错,这里有着“雪域茶谷”之称,易贡茶场就在易贡湖畔。
车过通麦天险,在通麦大桥下拐了弯,向着易贡茶场奔去。
通麦大桥刚好处于两条江的交汇处,南北流向的为易贡藏布,河流发源于那曲嘉黎县;东西流向的为帕隆藏布,河流发源于八宿县境内的然乌湖。
从通麦到排龙路段,是依山开凿垒土形成的山腰小平台,由于附近土质疏松、遍布雪山河流,路基松软,道路难行,加上泥石流、洪水灾害频发,极易塌方。因此,这段路成为整个G318线上最惊险的一段,被称为“通麦天险”。
如今,在易贡藏布江上,三座大桥并列横跨,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昔日的“通麦天险”已是脚下通途。
第一座通麦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解放军在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背景下修建的;第二座桥是临时保通桥。
2000年4月,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易贡湖水溃坝后,通麦大桥被冲毁,为尽快打通G318运输线而建;第三座桥是2015年12月正式通车的通麦特大桥。通麦特大桥桥长256米,宽12米,主塔高59.5米,中心桥面高出江面60米,为单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
沿着易贡藏布江边的公路一路前行,就到了易贡茶场——“雪域茶谷”。
喜马拉雅山被雅鲁藏布江打开了一道缺口,从印度洋飘来的暖风让易贡湖畔温暖湿润,常年云雾缭绕。波光浩渺的易贡湖畔,是苍翠的茶园。易贡湖畔的海拔只有2200米,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如果不是易贡湖边那闪耀着白光的雪山,还真有“香茗熏得游人醉,只把易贡当雅安”的感觉。
然乌湖是堰塞湖,易贡湖也是堰塞湖。
在这里,易贡湖告诉人们什么是“百年一遇”,也明白了什么是“沧海桑田”。
1913年7月2日,一个名叫贝利的英国人来到了这里,给后人留下了一本《无护照西藏之行》的书。书中写道:
“到达港口过易贡错不久,我们来到了一条叫茶隆的河边。茶隆河有15英尺宽、两英尺深,从石床上急流而过。由于人们不肯费力架桥,我们必须涉水过河。他们说这是一条凶恶的河流,容易突然涨水把所有桥梁冲走。13年前的7月12日,茶隆河形成高达河谷上方大坝的蓄水池,水有3天流不出去。住在河谷下方的人提心吊胆,知道水坝总有一天会决堤成灾,于是都迁到山里等待河水泛滥。
第三天下午,水坝决了口,泥石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茶隆河谷冲去,一直持续了1个小时,泥和石刚好流到易贡河谷,在河的两岸冲积一块约2英里宽的扇形地带,易贡河左岸有3个村庄被埋没,他们是茶拉、茶多和茶贡;右岸有两个村庄被埋没,即卡定和旺登。当时还有一件怪事,洪水暴发时,石头和泥巴滚烫的,人们说脚都被烫出泡来,但第二天泥石就冷却了。
更严重的是,大量泥石横积在易贡河中,拦起了一道拦河坝,易贡河水堵塞,渐渐形成湖泊。由于水位上涨,淹没了许多房屋,很多牛马也都死了,人没有淹死,是因为他们爬到高地上去了。
湖水在一个月零三天之中持续上涨,而后拦河坝顶端出现裂口,湖水水位才下降。我们到那儿时,湖泊依旧很大,高出谷底五、六英里,从我们渡口计算,湖面有600码宽。”
无独有偶,在陈渠珍《艽野尘梦》一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易贡湖的影子。
有“湘西王”之称的陈渠珍在书中叙述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之命,随川军钟颖总进藏,后取道青海返回的经过。1950年正值解放军进军西藏,陈渠珍《艽野尘梦》中所写的进藏路线和风俗人情,是解放军进藏前的一个参考。贺龙将此书交给解放军第十八军。
书中也有易贡湖的描写:
“大海子,宽里许,长数十里。对岸即易贡。向导曰:‘多年前,此为小溪,后因左面高山崩溃,壅塞山谷,遂潴为海子。而右岸亦夷为平原矣。’遥见海子对岸,无数烟堆……”
贝利和陈渠珍分别讲述了同一件事,即在1900年,易贡藏布发生的一场大型泥石流,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堵塞了易贡藏布,从而形成了易贡湖。
而今天的易贡湖,其实只是当年的一个“微缩版”,因为在2000年,又一起泥石流,让易贡湖彻底改变了模样。
2000年4月19日,刚好沉睡了100年的扎木弄沟又颤动了起来,海拔5000米、体积约有3000万立方米的山体崩塌,在短短的6分钟时间内,大自然完成了相当于11座长江大坝的浇筑方量,易贡湖水快速上涨,在随后62天的时间里,易贡湖面由原来的9.8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52.7平方公里,整整扩大了5.4倍。
后来,“大坝”轰然决堤,易贡湖水狂泻,易贡藏布、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沿岸的几乎所有的桥梁、公路、通信等设施全部被毁,易贡湖也缩小了很多。
如今,易贡已建起了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海洋现代冰川群为主体的,占地面积达2160平方公里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