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17日

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简兮

在北宋王朝,苏轼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以笔为锋,以墨为刃,将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融入他的华彩隽永诗篇之中,书写他独特而精彩的人生。

鬓微霜,又何妨?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偶尔一次和朋友出猎,谁知这一时的豪兴竟然激起了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出猎的壮阔场面,展现出诗人虽年岁渐长却豪情不减的洒脱意气,既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也暗藏着报国杀敌的壮志豪情。这是北宋早期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生死相隔忆难忘。公元1075年,苏轼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离世十年的爱妻王弗。午夜梦回,执手泪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以悼亡之笔追忆与亡妻的深情,从无处诉说的悲戚到梦中相逢的泪眼,将生死相隔的思念写得真挚动人,尽显爱情的深沉与绵长。整首词采用了朴素自然的白描手法,虚实结合,强化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使得全词的悲伤氛围更加浓烈厚重,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明月寄情传千古。中秋节自古以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之时趁兴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以中秋望月起兴,由对明月的追问转向对亲人的思念,将个人的离愁别绪升华为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字里行间满是浓厚的亲情与豁达的情怀。

风雨兼程显旷达。公元1082年,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有一次,诗人和他的朋友在沙湖道上遇雨,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而苏轼却不以为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道尽别样况味。他竹杖芒鞋,在风雨中从容徐行,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展现面对人生风雨的无畏与淡然,是屡遭挫折却不颓丧的倔强,尽显旷达胸怀,让后人在困境中读之便能汲取到勇往直前、笑对磨难的力量。

苦中作乐啖“美食”。公元1085年,苏轼贬至黄州之后,艰难的生活没有把他压垮,他在生活的细微处找到乐趣。“细雨斜风作晓寒……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诗人游山时所见的沿途景色和友人一起野餐品茶,从中获得杯盏清欢的意趣。《浣溪沙》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人间有味是清欢”有照彻全篇的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诗人热爱美食:黄州的猪肉、岭南的荔枝、儋州的生蚝,这些名不经传的食物因走进苏轼的诗词而被人们所钟爱!“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诗词人生是一部用情感与经历写成的伟大著作。他在狩猎中抒豪情,于明月下寄亲情,在风雨里显旷达,为亡妻书深情。这些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生命轨迹的映射,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即使穿越千年,仍能触摸到他的喜怒哀乐。我们在品味他的诗词的同时,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