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原来花椒里也有这么多学问!”一边晾晒今年收获的花椒,一边向记者分享经历的村民色招,语气里满是自豪。2015年,村里建成涉藏地区首座森林学校,来自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1.2万人次学生在这里参与碉楼修复、森林守护等实践。
在全州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基卡依村依托“天然氧吧”禀赋,围绕“森林+”主线开发原创研学课程。如今,村子每年接待超300个研学团队,2019年至2024年研学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生态资源变成了“经济活水”。
更让村落自豪的是,通过《禁止外来破坏活动承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议,240余名村民转型为生态导师,生态保护从“政府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文化活化:从古碉群落到沉浸式文明现场
如果说生态是基卡依村的自然基底,那么文化便是其灵魂所在。
“丹巴现存500多座碉楼,最高的60多米。在我们村就有保存完好的22座古碉楼与藏式民居,还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站在基卡依村一幢碉楼前,76岁的其米巴丹如数家珍。这位自19岁起开始学艺的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为,村寨“旧艺建新居”的文化活化实践,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供了绝佳范本。
作为东女文化与嘉绒文化的发源地,基卡依村不仅是“丹巴古碉群”“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大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所在地,更拥有7项国省级非遗项目,包括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女子成人礼、嘉绒刺绣等。
依托这些“文化家底”,基卡依村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耕细作。
走进川西小有名气的网红民宿德吉康瓦,触目可及的是传统碉楼营造技艺的精妙呈现,游客不仅可以在此旅居,还能沉浸式参与藏香制作、刺绣体验等非遗项目。“我们不是简单陈列和展示,而是让游客真真切切成为全时空全维度的参与者。”民宿主理人德吉介绍道。
民宿里的非遗体验让游客有了“上手”的机会,而为了让大家真正走进嘉绒文化的内核,基卡依村还特别企划推出了沉浸式文旅剧目《东女王的一天》。“通过生动演绎,游客们对嘉绒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丹巴县文广旅局局长杜鹃告诉记者,2024年,这类演出达30场次,覆盖游客6000余人次。而以黑土陶、藏纸等非遗元素打造的特色民宿,使全村涉旅从业人员占比达92%,人均年收入超出全县平均水平26%。
类似让文化“可感可触”的体验场景,基卡依村还有不少。在嘉绒美学空间里的“三生有嘉”主题展陈中,百年碉房的居住场景被巧妙复刻;萨拉科经堂碉内的明代壁画研学,则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碉楼建筑与壁画艺术的奥秘。
“这不是简单地展示,而是文化的再创造。”在外从事多年建筑行业的返乡创业青年二西且绒说,“基卡依村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现场,让千年文明真正‘活’了起来,这也是让我从西安辞职回家开民宿的缘由!”
社区共生:从利益共享到全球共建典范
“基卡依村完美诠释了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既保护了珍贵文化遗产和生态系统,更让当地社区成为发展的受益者,为全球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是基卡依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时,颁奖现场宣读的评价。
在基卡依村,社区共生的实践已渗透到村民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全村60%村民参与民宿接待,92%村民通过农产品销售、研学服务、文化展演等途径实现收入增长。依托这些成熟实践,村里顺势将其巧妙融入国际研学场景,让本土资源与国际需求通过共享机制实现对接。森林学校的课堂上,村民成为研学导师,《生态stewardship》等课程将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传统生态智慧精妙结合。
这种“社区共建、内外联动”的创新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收录,成为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少有的乡村样本。
如今,从入选全球典型案例到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基卡依村的探索为我州的旅游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卡依村让世界看到了甘孜、看到了丹巴。”州政协副主席、州文广旅局局长刘洪表示,下一步,全州将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为引领,持续打造高品质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深化全链条优质旅游服务,让国内外游客在甘孜州遇见锦绣风光、体验安逸服务。
在丹巴县委书记黄杰看来,从“地球之花”到“世界最佳”,基卡依村走过了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社区共享的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证明。
漫步基卡依村,记者发现,每一帧独有的画面,都定格着村民笑意里的幸福、碉楼年轮里的传承,以及山水间流淌的自然之美,这刚好诠释了“最佳旅游乡村”既是风景胜地,更是文明共生、人民幸福摇篮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