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22日

3646米高原上的“红军小镇”:

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 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村民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务工。

◎全媒体记者 王凤 廖洋 刘云 理塘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在海拔3646米的理塘县甲洼镇,1936年,红军的足迹与藏族群众的热情,共同铸就了民族团结的永恒丰碑。今天,这座“红军小镇”以红色旅游为纽带、现代农业为引擎,续写着藏汉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振兴故事。从向阳寺的会师旧址到玛吉阿米农业园的丰收大棚,从“博巴”苏维埃的历史记忆到康岭咖娘民宿的直播镜头,甲洼镇正以“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的双翼,翱翔在新时代的高原之巅。

从会师地到红军小镇 甲洼的红色文旅实践

甲洼镇位于理塘县城南28公里处。1936年6月3日,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在这里胜利会师。在会师地向阳寺内,召开了中共西康南路工作会议,成立了甲洼“博巴”苏维埃人民政府。红军在此筹集军粮,当地僧俗群众热情支援红军,留下了一段军民团结、民族情深的佳话。

这些历史细节,见证了红军与当地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为甲洼镇注入了永恒的红色血脉。近年来,甲洼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军小镇”,连接明代古建筑向阳寺、清代古建筑俄曲阿觉故居、省级名胜风景区擦若溪等景点,打造红色旅游村落。

“甲洼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被人们誉为‘世界高城’理塘后花园。甲洼镇以红军小镇命名以后,大量游客到甲洼泡温泉、观古碉,到我们的农业园区体验采摘,以及到向阳寺红军展存馆聆听历史。”甲洼镇红色宣讲员朱茂伟介绍说。

甲洼镇还创新推行重走一次长征路、重温一遍入党誓词、聆听一次红军史、吃一顿红军餐“四个一”红色文化主题党日特色体验活动。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人参与。

高原上的甜蜜事业

农业园带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甲洼镇采取“高高原模式”,结合当地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成功引进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走进农庄,西瓜、草莓已经结束今年采摘,当下小番茄、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农业园里的技术员张子芳摘下几颗熟透的无花果介绍说:“无花果去年开始采摘,因为口感特别好,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来就能买完,都不需要运输出去销售。”

俄曲村40岁的村民柔吉正在小番茄大棚里采摘成熟的番茄,这些番茄将被打包运输至成都。今年已是她在园区务工的第五个年头。柔吉表示,只要家里没有要紧事,她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务工。这份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还能兼顾家庭,让她感到特别满意。

目前,园区已建成设施蔬菜大棚58个,农业种植达300亩。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园区种植西瓜、小番茄、水果黄瓜、草莓等绿色蔬菜水果品种近20个。2024年,产业扶贫飞地园区产量达到60万斤,产值600万元。园区吸纳当地农牧民入园务工,年用工达200人,长期稳定务工人员有40个,他们不仅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还可获得入园务工收益。

从暑期工到文旅博主

理塘青年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新样本

在玛吉阿米园区旁的康岭咖娘民宿里,员工益西正通过网络直播向观众介绍民宿特色。几年前,民宿修建时,益西曾在这里做暑期工挣学费。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他选择回到家乡,在康岭咖娘民宿工作。这份工作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还让她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今,益西已经成长为一名文旅领域的网络博主。

“今年是我在这里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离家近,自己也能学到知识、得到锻炼。近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旅游发展也朝气蓬勃,我相信年轻人的发展机会会越来越多。”益西扬起阳光的笑脸自信地说。

康岭咖娘民宿是在成都市新都区和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下,由下甲洼、卡娘、俄丁三个村共同出资建设的精品民宿项目。项目建成后,由专业文旅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善的设施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水平,民宿深受游客青睐,运营状况持续向好。截至目前,该项目每年为三个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租金分红,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十多个就业岗位。像益西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实现增收致富。

甲洼镇的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是理塘县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缩影。理塘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方式,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从红色旅游到现代农业,从藏房改造到家庭结对,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这片高原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甲洼镇的实践印证: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而发展则是民族团结的沃土。从红军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到如今的“产业共富路”,这片土地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当游客重走长征路感受历史温度、当农牧民在园区大棚里收获希望、当益西的直播镜头将家乡之美传向远方——甲洼的故事,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未来,这里将继续以红色为魂、以团结为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