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帮扶教师的到来,不仅为学校注入了发展新动能,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丹巴高级中学28级树德班学生吉诗婷说:“班主任樊森老师平日教学严格细致,待人却格外温柔,和他相处的时光总是轻松愉快,这份包容让我愿意与他倾诉心事。至于未来的理想大学,虽未完全确定,但考古系已成为我心中最向往的选择。”
如今,这份努力已结出丰硕成果:丹巴高级中学升本率从“组团式”帮扶前的11.69%,三年跃升至今年的67.23%。
“丹巴高级中学的升学率大幅提升,确实了不起。丹巴教育未来可期,丹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有希望。我们作为媒体人,将更多关注丹巴、宣传甘孜州其他地区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甘孜篇章。”环球网四川联络处主任王建明直言。
离开校园,采访团转而探寻甘孜“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发展路径。如何既守好生态红线,又让食客尝到鲜活的冷水鱼?采访团走进康定市鱼通镇,找到了答案——这里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实现了双赢。
“自从和雅安周公河雅鱼有限公司合作,我们不仅守住了禁渔规定,还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鱼通镇党委副书记郭朝峰指着连片的鱼塘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8.3亩,主要养殖雅鱼与金沙鲈鲤。今年销路向好,已售1.5万斤,年底预计销量3万斤,产值达100万至120万元。
不只冷水鱼,鱼通镇还“筑巢引凤”引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村集体增收再拓新路径。该项目通过专利技术的海盐配方调配河水,将仅5毫米长的虾苗培育成12厘米的成年虾。2025年,项目完成首茬养殖,实现8万元经济效益。如今,鱼通镇正以“一水双养”的模式,在守护长江中上游生态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渔”活力。
从“渔”业振兴到农旅融合,采访团来到了康定市姑咱镇若吉村,探寻其以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的密码。“以前守着好山好水难致富,现在农房变民宿,日子越过越甜。”村民兰杨芬笑着说。
眼下,若吉村正谋划着更长远的发展。“下一步要‘取经’与‘牵手并举’。”若吉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计划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同时深化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让资源变资产,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
“每一次来甘孜采访都能够看到这片土地发生的点滴变化,在过去的几天,我们实地采访了丹巴、康定两地在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实践成果,见证了甘孜州75年以来的发展成就,让我对甘孜州奋进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康巴卫视记者彭晶表示。
未来几天,活动将在泸定、海螺沟和九龙等地陆续开展,中省媒体记者将继续以镜头为眼,定格甘孜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与发展之劲;以笔为锋,将走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报道,让更多人透过文字与画面了解甘孜的发展变化。
全媒体记者 黄炼 甘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