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华
在易贡湖的消亡与重生之间,雪域茶谷为易贡湖添上了一抹新绿。而为易贡湖添上新绿的,正是雅安人和蒙顶山茶。
在易贡茶场,说到种茶,茶场的人会说到“李师父”;说到制茶,他们也会提到“李师父”,甚至说到易贡的美景,他们也会说到“李师父”……
“李师父”无处不在。
“李师父”是谁?
一打听,原来是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国林。
1984年,四川省农垦勘测队与西藏林业厅合作,进行宜茶性土壤调查,刚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国林成了勘测队的一员。他们的目标是察隅县,在从林芝前往察隅的途中,他们偶然听说易贡也曾产茶,汽车便在通麦天险处拐了个弯,到了易贡。
这一拐,从此让李国林与易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李国林的人生轨迹。
后来,四川省农垦勘测队向西藏林业厅提供了一份《西藏易贡农场宜茶土壤抽查报告》,认为易贡适合中、小叶种的茶树栽培。
有了第一次的良好合作,李国林便成了易贡茶场的技术顾问。退休前,他作为援藏技术人员到易贡,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到了易贡。
在李国林心中,易贡已成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他的茶园,有他的亲人。
如今,70多岁的李国林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去西藏了,但更多的雅安人来到了易贡,进行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以及茶艺和茶文化的传播、推广。他们的目标是依托这里的生态优势,让西藏人喝上西藏产的“雪域圣茶”,同时还把雪域茶谷——易贡湖打造成康养天堂。
李国林虽然离开了易贡,但心还在易贡,在他家的墙壁上,挂满了易贡的照片。当听说易贡茶园茶苗长势不好,他会打电话过去,让他们拍成视频发过来,再给予指导;茶厂生产有困难,他会对着视频分析原因……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它是一块深藏于藏东南高山峡谷中的秘境。这里除了让人震撼的地质公园外,还有翠绿茶叶、红色文化。
当年解放军第十八军到西藏,这里是军部所在地,军部迁走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团又来了,后来又成了西藏自治区委党校,现在则改为西藏林芝茶场……
茶场内还完整保留着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住过的“将军楼”、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大礼堂等,在人迹罕至的易贡雪山上,还有二战坠毁的“飞虎”战机……
易贡什么都好,只有一样不好,那就是通讯困难。
虽然这里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基站,但信号太弱,通讯信号在空中飘忽不定,手机很难捕捉到,要打电话,只得拿着手机四处游荡。
有人戏称:“移动电话是什么意思?移动电话就是要‘移动’着打!”
鲁朗: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易贡湖的晨雾中,挥别易贡,再一次经过通麦大桥,驶向110多公里外的鲁朗。
位于林芝市巴宜区的鲁朗,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鲁朗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草甸,溪流蜿蜒,草坪上成千上万种野花在不同季节怒放;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错落有致,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如今,一个国际旅游小镇正出现在鲁朗宽广的谷地上。小镇临水而建,森林、草原、村落相互陪衬,外观上既有藏族元素,建造规格又有国际范儿,是一处理想的旅行休憩之地。
行走在川藏茶马古道上,除了藏语外,听得最多的是四川方言。
有人说:“西藏的普通话,是四川话;西藏招待客人的私房菜,是四川菜。”一路走来,沿途的旅店、餐馆,大多是四川、重庆人开的。川渝人到西藏旅游,如同回家一样,顿顿吃川菜,处处闻乡音,吃得舒服,睡得安稳。
在鲁朗,虽然餐馆也大多是四川人开的,但风向突变,川菜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墨脱石锅鸡。在鲁朗,最值得品尝的美食是墨脱石锅鸡。
墨脱石锅,原产于西藏东南端的墨脱县,原料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质地绵软,以灰褐色、灰巴色为主色调,形状为桶形,厚2—3厘米,规格大小不等,大锅直径30厘左右,中等的直径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10厘米左右,锅底有平底和弧形两类。墨脱石锅可耐2000℃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香味醇厚持久。
墨脱石锅鸡配料十分讲究,有党参、手掌参、枸杞、白果、松茸、鸡块以及各种菌菇等,其中以松茸最为名贵。
其实吃石锅鸡,重点并不是鸡,而是汤,汤味很鲜美。如果碰上新鲜松茸上市的季节,石锅鸡鸡汤的鲜香迥异于一般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