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双
2025年汛期落幕,泸定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成功抵御10轮强降雨袭击,实现“零人员伤亡”,其中兴隆镇、冷碛镇“7·4”山洪泥石流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列为全国典型。
作为震后第三个汛期,泸定以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动员的立体防控体系,打造震后山区防汛减灾的“泸定样板”。
制度重构:六级责任链织密防护网
“每个隐患点都有责任人,24小时在线待命。”泸定县防汛办负责人介绍,针对震后地质结构脆弱的特殊情况,该县率先完成防汛制度体系升级,构建起“县—乡—村—沟—点—工地”六级责任链条。严格执行甘孜州的“沟长+点长”机制,配备36名沟长、83名分沟长、347名点长,将71处山洪危险区、26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同步覆盖104个在建工地营地。
制度落地离不开保障体系支撑。泸定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制定标准化值班制度,组织全员岗前培训,确保防汛指令“一贯到底”。在“7·4”山洪泥石流应对中,六级责任体系快速响应,冷碛镇点长第一时间发现险情,30分钟内完成危险区群众转移,为成功避险奠定基础。
科技赋能:立体监测网捕捉风雨踪迹
泸定县气象局技术员展示的监测系统,正是该县科技防汛的缩影。整合39个气象多要素站、60个单雨量站、32个山洪沟自动监测站等设备,构建起“天地空”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雨情水情动态监测无死角。
“早发现、早预警、早转移是山区防汛的核心要义。”泸定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訾文川说。
今年汛期,泸定累计发布预警信息462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多维推送,确保预警“一声喊到底”。在“7·4”强降雨过程中,系统提前发出预警,县乡迅速启动响应,及时转移群众,避免了灾害损失。这种“监测—预警—响应”的闭环机制,成为山区防灾减灾的关键支撑。
主动避险:千次演练筑牢生命防线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泸定将群众转移避险作为防汛工作底线,全年开展应急演练214场次、业务培训16场,覆盖7个乡镇所有村组。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时巡护地质灾害点,指导群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构建起“专业队伍+群众力量”的群防群控格局。
汛期期间,泸定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累计转移避险群众1198户3619人次,安置257户923人。
在“7·4”险情中,兴隆镇通过“喊醒叫应”机制,1小时内完成120余名群众转移,守住了“零伤亡”底线。这种“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的实践,被应急管理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精准保障:
三级储备解民忧
防汛减灾既要“防得好”,更要“救得实”。泸定构建“省州前置+县级储备+乡镇前置”三级物资保障体系,储备应急物资7.9万余件,向76个行政村前置2.5万余件,确保灾害发生后“拿得出、用得上”。
“期间,135人的专业救援队伍与1451人的乡镇应急队伍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援。”泸定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邱林华说。
民生保障同样扎实有力。泸定自筹25.7万元专项资金,补助45户131名高风险区域群众,解决转移群众住宿、饮食难题。“有房住、有饭吃、有保障”的承诺,让群众在防汛期间安心无忧。
震后三年,泸定以制度、科技、人力、物资的多重保障,书写了山区防灾减灾的新篇章。这份“零伤亡”的成绩单,不仅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更为全国震后地区防汛减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