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见习记者 闫杰 文/图
“这些奖是属于养老院所有人的,我只是作为代表领了奖,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日前,刚获评甘孜州“先进工作者”的胡文,面对荣誉始终保持谦逊。在此之前,她已先后获得四川省“2021年度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但在她心中,敬老院里的老人和护工,才真正让人敬佩。
初入敬老院:
从迷茫慌乱到决心坚守
2010年10月,25岁的胡文第一次踏进甘孜县民政局中心敬老院的大门。面对她的不是想象中的安稳清闲,而是一幅复杂沉重的生活图景。那时,敬老院里多为孤寡老人,他们不仅身体孱弱,需要仔细入微的照料,内心更因命运的坎坷而布满创伤,极度渴望情感的慰藉。
胡文的记忆里,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位婆婆的身影。“有位婆婆丈夫早逝,儿子又因山体滑坡遇难,长期孤苦的生活向铁锈一样,锈蚀了老人的身心。她像一只受惊的刺猬,用坚硬的刺保护自己,却不小心扎伤了试图靠近的人。”这位老人因琐事与其他老人发生摩擦是常事,胡文常常刚处理完这边的“告状”,那边又需要收拾打扫。彼时,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在深夜暗自垂泪,埋怨自己做得不够好。
然而,更猛烈的冲击是直面死亡。“老人前一秒还在说着话,下一秒就倒在地上撒手人寰。”从未亲身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胡文,看着生命如此脆弱地在眼前消逝,心里除了慌乱,还有几分源自本能的害怕。退缩的念头,曾一度在她心中萌生。
但当她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那渴望的眼神,望着他们蹒跚而孤独的背影,想到他们风雨飘摇的前半生,一股强烈的同情与责任感从心底涌起。“他们太可怜了,我想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个朴素而坚定的念头,让她将所有的不安与迷茫压下,决心在这里扎根、坚守。
巧思破难题:
用爱与智慧营造“家的温度”
留下来的胡文,开始用心寻找打开老人心门的“钥匙”。很快,人们发现,她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把指甲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习惯,而是她精心设计的“破冰”工具。
“阿爸,手伸过来,指甲长了。”胡文会自然地蹲在老人身前,一边细细地修剪,一边拉着家常,聊着过去的岁月。这个简单的动作,超越了服务,成为一种无声的亲密与孝顺。从修剪指甲,到梳头、洗脸、铺床,她通过这些最日常的接触,一点点消融老人们心中的坚冰。
“但光照顾生活还不够,得让老人们有事做、有念想,有精神的寄托。”胡文观察到院子里的空地闲置着,便灵机一动,组织护工和行动便利的老人一起清除杂草,开辟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小天地。他们种下海棠、月季、格桑花,也栽上番茄、青椒、土豆。从此,院子里多了一片缤纷的色彩,也多了一份春华秋实的期待。老人们在这里忙碌、闲谈,欢声笑语成了院里最动听的背景音。
曾是教师的经历,也给了她管理的灵感。她制作了“老年人卫生评比表”,房间整洁的,就在门口贴上一面小红旗。起初,老人们颇为抵触。但胡文不急不躁,坚持表扬先进,耐心鼓励后进。渐渐地,从观望到参与,竞争变成了乐趣。如今,老人们一见到胡文,就会像期待表扬的孩子一样,拉着她的手检查床铺、衣柜、阳台。“阿姐,先别走,你再看看我整齐的衣柜!”当门上贴满小红旗,老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是他们找到归属感的最好证明。
她还把高原上传统的“耍坝子”搬进了敬老院的生活。每到夏天,她会提前踏勘好柔软的草地,将食堂“搬”到户外。民政局的同事热心帮忙接送,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胡文就搬来轮椅,挨个推送。“只要他们想去,我就想办法让他们亲近自然,晒晒太阳。”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之上,老人们喝着醇香的酥油茶,脸上的笑容如格桑花一般灿烂绽放。
用心守护:
从日常关怀到生死相伴
在胡文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用心对待。每月20日,是敬老院最热闹的日子——集体生日会。许多藏族老人早已记不清自己的生日,胡文便根据他们“春节前后”、“秋收时候”等模糊的回忆,为他们“认定”一个生日。可口的菜肴、暖心的长寿面、甜蜜的蛋糕,她陪着他们一起庆祝,让这一天充满仪式感。
院里曾有一位唯一的汉族老人周林山,来此之前是一名流浪者。在胡文和同事们的悉心照料下,周爷爷的身体逐渐好转。在他人生中第一个被正式庆祝的生日那天,他特意去买了一条鱼,胡文帮他熬煮了鲜美的鱼汤,炒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老人捧着碗,眼眶湿润地感慨:“这是我这辈子过的第一个生日,不知道咋感谢你们。”四年前,周爷爷安详离世,而他所感受的这份温暖,正被胡文持续地传递给更多老人。
这份守护,早已超越了工作职责,升华为亲人般的“生死相依”。2023年,她带着12位老人去甘孜州人民医院做手术,全程跑前跑后,内心的担忧让她“心脏跳到嗓子眼”。事后她怀疑自己心脏出了问题,前往华西医院检查。检查期间,老人们在电话里焦急地询问:“阿姐,你咋还不回来?你千万别病倒好吗?”说着说着,电话那头,一群老人像无助的孩子一样哭了。
还有老人在临终前,紧紧拉着胡文的手,留下最后的告白:“对不起,我脾气很臭,感谢你的包容。”这些时刻,都深深触动着胡文的心。她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寄托,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直面困境:
坚守背后的难与盼
“我们这行其实很辛苦,坚持下来很难。”胡文坦言,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敬老院里不少老人长期卧床,护工们需要随时清理床单衣物,有时刚换上的干净床单,不到二十分钟又被弄脏。胡文一边要温柔地安抚老人,维护他们的尊严,一边要鼓励身心俱疲的护工。即便如此,仍有护工因无法承受这份压力而离开。
“她不仅要鼓励我们,我们不会的,她就一遍遍地教,亲手示范。”护工则呷阿姨的话,道出了胡文在管理上的亲力亲为与不易。
面对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胡文并未听之任之。她将护工分组,每月还邀请老师,带着老人识字、跳锅庄,进行简单的爱国主义和普法教育。渐渐地,一些老人能磕磕绊绊地读出简单书籍的名字,院子里也时常能看到他们携手起舞的美丽身影,精神世界变得丰盈起来。
让胡文更为牵挂的,是老人们迫切的医疗需求。“敬老院群体特殊,外出就医难度很大。”她曾多次联系医院和义诊机构来院检查,但仍感觉力不从心。“我最大的期盼,是未来能形成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与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在敬老院配备常驻的医护人员,让老人们小病不出门,急病得以及时救治。”这是她面对未来,最深切的呼吁与期盼。
“阿姐从不嫌弃我,帮我刷牙、洗脸、铺床、剪指甲……我很感激她。”老人泽邓西朴实的话语,是对胡文十五年付出最珍贵的褒奖。
十五年,胡文从青涩的年轻院长,成了老人口中亲切的“贴心阿姐”,成了护工们心中可靠的主心骨。这位平凡的藏家女儿,用十五年最美好的年华诠释了:最伟大的管理,是爱的管理;最温暖的养老,是让每一位老者,都能在生命的夕阳中,活出尊严、体面与由衷的喜悦。
而她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谦逊:“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该被记住的,是这里每一位努力、坚强生活的老人,和所有默默付出、不离不弃的护工姐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