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28日

一个村,一盏灯,一股暖流

白玉县民生“微建设” 激活高原“大幸福”

←整洁美观的县城。

↑阿色村的彩绘围墙。

居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彭措正玛 友珍 白玛友珍 谢富贵 文/图

高原的晨光温柔地漫过白玉县章都乡阿色村的民族团结主题彩绘围墙,村民次仁指尖轻抚墙上栩栩如生的纹路,眼神里满是对新生活的珍视与感恩。

近年来,这座高原小城打破“重硬件、轻人文”的传统建设思维,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文化传承”为半径,在乡村风貌焕新、市政设施升级、民生保障落地中,既解决了“旧貌难题”,又留住了“人间烟火”,让城乡建设成为温暖人心的幸福事业。

美丽乡村:“微更新”唤醒村落灵魂

“以前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身灰,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不愿回来。”在阿色村生活了40年的绒布,对过去的艰苦岁月记忆犹新。作为“中国最美县道”甘白路的重要节点,阿色村曾守着绝美风景,却过着贫困的日子:土坯围墙摇摇欲坠,老旧隧道渗水严重,1200平方米的村集体院坝多是泥土地面,每到雨季,村民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泥水出行。

白玉县住建局的改造团队秉持“美丽乡村不是复制城市,而是守护乡土本色”的理念,用“微更新”唤醒村落灵魂。他们邀请本地民间艺人参与围墙彩绘,将藏族农耕场景、格萨尔王传说等文化元素绘上墙面,让每一面围墙都成为“活态文化展”;翻新隧道时,保留原有岩石肌理,仅做加固与亮化,并在内壁镶嵌本地石材雕刻的吉祥纹样,既消除渗水隐患,又留住高原地貌特色;32盏藏式太阳能路灯沿村道排列,不仅照亮村民的夜间出行路,更与村落风貌完美融合。

如今的阿色村,藏式民居与“五彩”围墙相映成趣,改造后的隧道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现在游客不仅看风景,还爱听我们讲墙上的故事。”绒布满脸笑意地说,村里的老木匠重拾工具,为民宿打造藏式家具;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创业,“老村子焕发新活力,这才是我们向往的好日子。”

“光明工程”:点亮高原小城的烟火人间

曾经,环城路附近的道路状况令人担忧,路面坑洼不平,夜晚路灯昏暗,破损的井盖如同隐藏的“陷阱”,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尤其是年龄尚小或放学晚归的学生们,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经过这段路。

“十四五”期间,白玉县住建局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白玉县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竣工,10余公里城市道路焕然一新,近600盏崭新路灯照亮街道,600余座检查井完成更换。“以前路上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平灯亮,心里踏实多了!”“路灯不仅照亮道路,更照亮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白玉县城区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改善赞不绝口,从侧面印证了“光明工程”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盏盏路灯,不仅驱散了黑暗,更点亮了城市的烟火气,让商户能安心营业到深夜,让晚归的行人不再害怕独行。“城乡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让群众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白玉县住建局局长的话语中满是对民生的关切,“我们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地标建筑,而是把精力放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让这座高原小城既有宜居的品质,更有温暖的情怀。”

“温暖工程”:驱散高原寒冬的民生暖阳

“以前冬天,窗户上结满厚冰,晚上得裹三层被子,脸盆里的水都能冻成冰疙瘩。现在好了,房间里有暖气,敬老院也越来越温馨舒适。”在白玉县敬老院,67岁的日加老人感慨现在的生活比蜜甜。

白玉县平均海拔超3500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5℃,供暖一直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面对高原低温、低氧的特殊环境,供暖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选用能在-30℃稳定运行的超低温空气源热泵设备,相比传统供暖方式节能达30%以上。供暖工程分三期稳步推进:一期已完成一、二完小3.4263万平方米的供暖建设;二期覆盖政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多个场所,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工作;三期将惠及白玉县敬老院、县中学等部门。未来,供暖工程还将延伸至河坡镇、盖玉镇等乡镇,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让高原的寒冬不再寒冷。

夕阳西下,阿色村的路灯渐次亮起,城区的夜市飘来阵阵美食香气,敬老院里暖意融融。从阿色村的乡土守护,到城区路灯的光明点亮,再到供暖工程的温暖传递,白玉县的城乡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2024年,全县民生基础设施投入达5.2亿元,群众满意度高达98.6%。白玉县用一项项民生工程,将“宜居”二字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充满温度、深度与情怀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