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0月29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巴塘县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创新再添“智力引擎”

市民在民艺集市上选购商品。 巴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翁加

以“高原社区·同行共生”为主题的“巴塘三创2025”,于10月16日在巴塘县中山广场启幕。来自川滇藏地区的上百位手工艺人齐聚一堂,共赴一场民艺与社区共生的文化盛会。为期七天的活动将涵盖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民艺集市、川滇藏民艺表演赛、社区音乐派对、“巴冰计划”艺术展、巴塘民艺研学旅行等系列内容,以“民艺—社区—治理”的同频共振,生动展现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持续活力,助推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同频共振的现实路径。

学术落地:

四川迎来首个北大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开幕式上,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四川省巴塘县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社会学硕士巴塘县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这标志着两个高水平学术机构在巴塘落地生根,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创新实践注入强劲智力动能与人才支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丁夕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已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13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巴塘基地作为第14个基地,同时也是四川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

丁夕友表示,这既是对北大社会学系长期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学术传统的延续,更是巴塘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魅力所致。他指出巴塘在历史过程中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孕育出开放包容的地方文化,为观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演变提供了生动样本,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塘在现代化转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创新举措,具备宝贵的示范意义与可推广经验。希望能够充分结合北大社会学系的智力资源和巴塘的实践经验,以实践基地为重要链接,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精神召唤下,未来与巴塘县能够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持续发挥巴塘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先锋和引领作用,探索高校与地方协作发展的新模式。

地方实践:

以文化为根探索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新路径

巴塘县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巴塘县坚持把文化作为地区的特质基因与基层治理的内核力量,持续深化社会工作的文化性介入,使地区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社会活力。

自2023年起,巴塘以“巴塘三创”系列活动为主线,探索形成了“文化激活—社会赋能—治理创新”的实践逻辑。从“在巴塘来点新的”到“在地创生·生生不息”,再到今年的“高原社区·同行共生”,三届主题见证了巴塘从发现内生动力到持续创生的全过程,折射出地区社会治理能力与社区韧性的持续提升。

典型案例:

“巴塘民艺”让文化焕发现代生命力

在“巴塘三创”的孕育下,“巴塘民艺”成为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生动案例。截至目前,已吸纳来自全县17个乡镇的209名乡村工匠,建成10处社区家庭工坊,研发100余种民艺产品,推动传统手工艺从单一生产向市场链条延伸,不仅实现了“产业带农”,更在过程中提升了社区凝聚力与社会自组织能力。

这一系列实践,使民艺成为促进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与社会支点。

未来展望:

以学术促实践 以文化塑治理

展望未来,巴塘县将立足自身多民族交融的历史底蕴,充分发挥“巴塘民艺”等民间力量的社会功能,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及省社科院的合作,构建“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政策创新”一体化机制,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理论创新与治理实践协同发展贡献巴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