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志 /文
“你看这片云杉林,30年前还是光秃秃的山坡,现在都能看见成片的树林了。”站在麻绒乡境内,55岁的唐友波轻抚着树干,树皮的纹路里藏着他与这片树林的半生羁绊。1991年,21岁的唐友波背着行囊来到白玉县,成为森工队伍的一员;1998年国家在四川启动天然林保护试点工程,他又率先转型为护林员,从“伐木工”到“造林人”,这位老林业人亲历了白玉县生态变化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从“砍树人”到“造林人”,从资源管护到“四库”联动,这座横断山脉深处的高原小城,正用绿色实践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植绿增绿:让荒山披上新装
“每年三月,川西高原还未完全解冻,我们就得带着苗木上山。”在中心苗圃基地,唐友波蹲下身,仔细查看川西云杉幼苗的长势,指尖拂过新芽,眼神里满是欣慰。“1998年天保工程刚实施时,很多工友心里没底,砍了半辈子树,突然要种树,大家都得从头学。”唐友波回忆,最初的造林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机械辅助,树苗靠人背马驮,铁锹挖不动冻土,就用钢钎一点点凿。作为最早参与天保工程的林业人,他带领团队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硬是在荒山上栽下了第一片云杉林。
在高原苗木培育示范区,400亩苗圃里的乡土树种长势喜人。“云杉苗要在大棚培育2年,移床后再养3年才能出圃。”唐友波熟练地演示着苗木养护技巧,“以前育苗靠经验,现在靠科学,恒温大棚、滴灌系统,苗木成活率比当年提高了30%。”看着现代化的育苗设施,唐友波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自“大规模绿化全川・白玉行动”实施以来,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有林保护管理局,每年春季都会统筹开展集中造林与义务植树活动。如今,这样的植绿行动在白玉县已常态化开展。2025年新培育云杉、桦木、丁香、卫矛、瑞香、高山栎等树苗1180万株,在国有林场的专业造林现场,更具规模的生态修复同步推进——2025年赠科、拉龙、麻绒等林场共补植川西云杉、落叶松、大果园柏、高山柳、白桦等苗木199万株。麻绒林场,更是成为全县造林标杆——40年来,培育的云杉苗超过5000万株,完成人工造林12.2万亩,见证了白玉县森林覆盖率从32%提升至43.96%,森林蓄积量跃居甘孜州第一的全过程。
从短期攻坚到长期坚持,植树行动已形成制度保障。白玉县实施《五年义务植树规划》,在不同乡镇轮换选址,将义务植树与退耕还林、国土绿化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近三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14.85万亩,栽植苗木超500万株,道路绿化达90公里。如今行走在金沙江畔,曾经的稀疏林地已连成葱郁林海,川西云杉的苍绿与白桦的浅黄交相辉映,成为生态改善最直观的注脚。
万物共生:生态屏障重现活力
“白唇鹿又来了!”保护区负责人罗华林举着望远镜欣喜不已。在1580平方公里的察青松多保护区,白唇鹿、金钱豹、高寒水韭等70余种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白唇鹿种群数量达1100余只,岩羊、盘羊数量较十年前增长10%以上。
“以前巡护靠脚走、靠眼看,遇到恶劣天气还得绕远路,现在有了监测步道和瞭望台,每天能多巡10公里,摄像头还能实时传回湿地动态,白唇鹿、黑颈鹤的活动轨迹看得清清楚楚。”罗华林告诉笔者。与此同时,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为珍稀物种打造了更安全的栖息家园。“全县有6处自然保护地,占总面积的76.27%。自2019年起优化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立执法队伍,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成功救助30余只野生动物;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数据库,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设立标识牌;安装200余台红外相机,利用无人机定期巡航。”罗华林告诉笔者。
保护力度的持续加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念变为现实。全县设立生态警示教育基地,构建“政府 + 乡镇+村组”协同保护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生态管护队伍,全县兑现林草补助资金超4700万元,让群众从保护中受益。
管护升级:科技守青绿,生灵归家园
在县城一体化数字联合指挥中心,“天—空—塔—地”四位一体预警监测体系24小时运转:卫星遥感捕捉植被变化,无人机巡护覆盖偏远林区,53个野外监控点位实时传回画面,护林员的巡护轨迹在电子地图上清晰可辨。这套投入1420万元建成的系统,运行半年便发出预警34507条,查处野外违规用火4起,从源头遏制了森林火灾风险。与此同时,“数字林长”管理系统试点推进,2025年实现130个行政村无人机巡护全覆盖,让管护精度延伸到“最后一米”。
“2021年至今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成效突出。期间累计投入资金8373万元,完成森林、草原、湿地等领域总治理面积23.7万亩。我局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模式,大量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有效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为白玉县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牟林森说。
这是白玉县“四库”联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践行“生态惠民”理念的成果。白玉县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同步探索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路径,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的工程建设,让全县47.72%的森林覆盖率底色更亮,85.5%的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根基更牢,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