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
十月康定,清晨微凉。我立于新城水厂的沉淀池畔,但见一池碧水映照天光,水面浮光跃金,如碎银般随着微澜悄然聚散。
友人说,自他们接手水厂,技改的核心,便是让水“慢下来”。望着那片澄明,我的记忆倏地滑向十九年前,落在那条名叫“快”的溪流旁。
那时的康定,饮水是雪山的馈赠。清泉自山间淌下,凛冽刺骨。破晓时分,折多河与水井子边,偶有挑水的阿妈,扁担吱呀,木桶轻晃。2006年,我有幸成为康定城一分子,常汲山泉入壶,静待其自我澄清。烧开后,一杯凉白开入口,竟能品出雪山的清寒与岩层的浑厚。那便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不急不躁,安然领受。
如今,这份耐心已升华为近乎禅定的“慢”。朋友引我走过道道工序。源自雪山之水,流入从苏州引进的现代化滤水系统,在静默的池体中,仿佛进行着一场漫长的朝圣。水流先在沉淀池卸下旅途的微尘,继而在滤料间接受更深层的洗礼——借助物理筛分与生物降解之力,终得澄澈。
朋友说,“这水,清冽得能照见魂灵。”它从山间的精灵,蜕变成可供安然啜饮的澄澈君子。这般由“朴”到“精”的嬗变,是万千民生工程共通的叙事。
昔日,我们安于天然,感念天赐;而今,方才懂得,真正的守护,是赋予资源以更深沉的耐心与更精微的尊重。让水流慢下来,在技术的护持下完成其自我的深沉修炼。
打开水龙头,掬一捧入口,舌尖只留下一片清甜的坦诚。离开康定十四载,此刻感触尤深。这水清甜、柔软,带着记忆里雪山的凉意,却比任何山泉都更纯粹稳定。朋友那句“这水堪比‘依云’”,便是对雪域之水升华后的礼赞。
管道中的清流,早已超越水的形态。它是秩序,是承诺,是一座城市对居民最朴素的告白。十九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其流转与沉淀,仿佛都在这清流中汇合。当这咏叹般的清流回响于万家灶台,我所望见的,是折多河在当代的重生,更是一个民族前行路上最温润而坚定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