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朝书 卢雪英 文/图
10月,记者因村史编撰而故地重游,在冷碛古镇,感受了古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2023年,甘孜州启动了全州村史编撰工作。该项工作持续三年。作为泸定县冷碛镇人,记者也于2025年被邀请编纂当地村史。
壹 古树焕新姿
小时,记者曾在古镇求学,记忆里古镇田野广阔,阡陌纵横。每到中秋节,田野里的谷子就成熟了。此时,人们将一株株稻谷割倒,用打谷桶打下谷粒,然后将稻草堆积起来,用火烧掉。中秋节前后,田野里就会燃起熊熊火焰。那时,火光中,人们的脸上有着幸福的笑容。那时,住在冷碛镇高山上的人都会羡慕镇上的人,因为,他们又有大米吃了。而大米,高山是不出产的,只有用其它农作物换。
古镇上的人们一年又一年在田野里辛勤耕作。集镇上的银杏古树默默陪伴着人们。那时,古树下有几户人家,这些人家将古树环绕着。古树的风姿不能完全展现。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走进古镇,却惊讶地发现,银杏树旁的几户人家搬走了,古树的身姿被彻底展露出来。记忆里,冷碛古镇人口稠密。每一处土地,都很金贵。镇上的人们修房屋,大多都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因此,要在古镇上腾出一点空间,实为不易。
听镇上老人讲,原本古树位于当地大户刘家门口。周围没有人家。泸定和平解放后,几户没有房屋的村民,在大树下搭建棚子,作为栖身之地。后来,他们在大树下修起了房子。时间长了,大家默认了他们是大树下的居民,也就默认了他们对大树的处置。有几年,大树的枝丫伸到了他们的房屋顶上,他们就将那些枝丫锯掉。这些,对大树有一定程度的伤害。那时,作为路人,对这些事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大树平安。
如今,想不到曾经的心愿能被实现,大树下的人家被搬迁了。听说,为了搬迁他们,冷碛镇给每户人家赔偿了近百万元。这些人家搬迁后,大树周围的空间变得敞亮。人们可以自在观赏大树。为了营造观赏大树的自在氛围,冷碛镇还将原刘姓大户的房屋复原部分。原刘姓大户房屋,是明清建筑,也是冷碛镇最有特色的古建筑。泸定和平解放后,该房屋几次易主。不过,幸好,房屋总体的建筑风格没有改变。2024年,泸定县实施冷碛镇古银杏树复壮保护及古树公园建设项目后,和现房主交涉,将原房屋的部分院落开辟出来,一并纳入银杏公园。
如今,古树下是小巧的观赏平台,古树周围是亭子、石凳等古建筑,古树终于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银杏古树,是泸定县唯一的一级古树,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五月渡泸水,带兵到泸定县,准备向南进军。由于长途跋涉,诸葛亮非常疲劳,加上水土不适,染上了疾病,痰喘咳嗽不止,耳鸣目眩,将士们非常着急。这时,诸葛亮坐在一棵树下,发现四周落满了果子,他随手拾起一个剥开外壳,里面露出颗白色肉仁。他好奇地把白色的肉仁放入嘴里嚼了嚼,咽进肚里,顿觉喘停痰止,于是,他一连又吃了几颗,觉得神清目爽,连耳鸣头晕之感也无影无踪了。诸葛亮捡了一小袋问身边的人这东西叫啥?一侍从回答说:“这是白果,是公孙的种子,可治病。”诸葛亮听了笑着说:“既然它能治病,何不让它繁衍下来,以利后人呢?”于是,到了冷碛镇,扎营时,诸葛亮就亲手把白果埋在土里,带兵继续南征。第二年,人们发现冷碛镇水沟边,诸葛亮种的白果奇迹般地长出了幼苗,这树的叶子长得很奇怪,它叶脉平行,呈扇面形,别具一格,嫩绿鲜艳,秋天一到满树叶子一片金黄,绚丽多彩。当地群众很爱这棵树。
岁月流转,银杏树长成参天大树。人们甚至在树干分叉处修了一座小巧的观音庙,在那里进香献果。该小庙香火对古树造成伤害,后被拆除。不过,因古树下居住了人家,古树始终不能得到很好保护。
如今,古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不仅如此,冷碛镇还对它进行根系复壮,让衰老的枝丫再次焕发青春。古树,将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冷碛镇人。
贰 老巷与新房
古镇,由多条巷子构成。
小时,这些巷子,曾是记者和同学捉迷藏的好地方。条条巷子宛若迷宫。此次来到古镇,记者需要寻访镇上的大家族之一。记者和其约定了见面地点。不过,见面的地方,记者并不熟悉。于是,记者在一条条巷子中穿行。
古镇的格局没有改变,依然由原来的巷子构成。不过,在这些巷子里穿行时,记者有几分恍惚。巷子依然是原来的小巷,但小巷旁的人家却变了样。过去的青瓦房,不少都修成了别墅。高大的别墅,述说着几十年间,人们生活的不断向好。
古镇,原来还是镇政府、镇医院、粮站等机构所在地。2000年后,古镇扩建,在过去的田野里开辟出新的街道,过去的政府机构也迁到新公路附近。顺着小巷往前,老屋开始增多。黄色的泥土、大块石头砌成的房屋出现在眼前。往日的岁月扑面而来。此时,记者仿佛又回到了古镇上渡过的童年时光。
沿着被访者指示的地点前行,记者惊讶地看见,镇上居然还有一处荒废的院落。该院落,大约是过去的镇医院。而在荒废院落不远处,即是崭新的冷碛镇公办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开办之前,冷碛镇上有人家办了私人幼儿园。镇上人家将幼儿送到那里。公办幼儿园开办后,花费极低,人们就将孩子送到公办幼儿园,私人幼儿园也就关了门。新和旧的不断交织,让记者感受到时光的迷离。过去和现在,只在一瞬间。
终于在冷碛镇公办幼儿园见到了被访者。他们家的房屋和周围邻居挨得很近。她告诉我,那些老房子不少都没有人居住。有的,甚至常年空置。如今,外出务工,在冷碛镇早已是常态。
城镇扩建,占有农田无法避免。外出务工,成为人们重要的生存出路。不过,镇上,人们并没有彻底放弃传统农业。
在被访者家房前,记者欣喜地看见,农田里,脱了粒的稻谷秆,被人们扎成捆,一捆捆地矗立在地里。稻谷秆的清香味,传进人的鼻子。此时,记者又一次感受到了往日中秋时节,镇上人们丰收的快乐。小时,记者曾在冷碛镇上亲戚家寄宿,参与过稻谷种植。知晓,种植稻谷非常辛苦。尤其,稻谷抽穗时,要定期灌溉。否则,稻谷会因缺水而不饱满。那时,放水是一件重要工作。需要人守在田边,看着。水不能放得过快,否则,稻田不能充分吸收水源。夏天炙热的太阳,很快又会晒蔫水稻。当然,收割水稻就更辛苦了。要将谷粒一粒粒打在打谷桶里,只有壮劳力才得行。
相对于种植水稻,种植蔬菜要轻松些。冷碛镇上开发后,剩余不多的田地里,人们大多选择种菜。多年来,记者从冷碛镇上经过,都没有见到过稻谷了。如今,没想到,因为村史,竟又在田地里看到了久违的画面。看着那些稻谷秆,还有地里未收完的谷子,记者也终于感受到了脚下土地,对人们的哺育。而人们最不应该忘掉的,也许就是大地的哺育之恩。
正是因为大地的哺育,家族才得以繁衍。被访者讲述,他们的祖先最初到冷碛镇上时,只有两三人。那时,他们的祖先从邛崃来到此处,修建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一个精致的八角亭。工程完工后,他们的祖先即在此定居。光阴荏苒,竟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给这个家族在家的成员合影后,记者告别了他们。
从小巷出来,记者来到了崭新的冷碛新街。街上有酒店,有超市,有餐馆,有民宿接待……
离开古镇,镇上古老和现代交织,过去和现在在同一时空共同呈现的独特魅力,让记者久久难以忘怀,不由自主记下此次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