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公
在川西高原的色达县安康社区,一间由闲置仓库改造而成的“同心花语坊”里,藏族妇女们的手指灵巧翻飞,将一片片花瓣、一根根花杆组合成一束束艳丽的仿真花。空气中弥漫着胶水的轻微气味,与她们轻声细语的交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里生产的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自立自信的真实写照。
“想过出去打工,但一家老小都需要照顾,根本离不开!”回忆过往,藏族妇女额穷攥着围裙,满脸无奈。这句话,曾是安康社区——这个甘孜州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许多需要照顾家庭、缺乏技能、时间碎片化的农牧民,特别是女性面临的共同困境。“稳住房”之后,如何“鼓口袋”成为亟待破解的民生考题。
转机源于一次精准调研。温江区帮扶工作队联合色达县人社局,爬陡坡、进藏家,完成了1400余份沉甸甸的问卷与走访记录。数据清晰地指向了核心需求:顾家优先、时间灵活、技能易上手。项目筛选并非一帆风顺。竹编太复杂,衍纸画成本高,旗袍定制工艺难……直到仿真花制作进入视野——“工人3天就能上手,材料耐储存易运输”,工作组成员眼前一亮,这个项目“对了路子”。
为了让项目从“纸上蓝图”变为“车间实景”,温江与色达两地携手,构建了“温江出技术资源、色达出人力场地”的协同机制。投入4万余元,闲置仓库变身明亮工坊,防滑工作台、保暖座椅一应俱全。
最关键的技能培训,则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接力赛”。考虑到高原路途遥远,工作组创新采用“选派代表学+学成返乡带”的模式。经过选拔,3名汉语好、手巧的农牧民代表远赴温江,进行了15天的“沉浸式”学习。学成归来后,她们成了“种子教师”,将工序精心拆解成“粘花芯—贴花瓣—绑花杆”三个直观步骤。她们更贴心地将细铁丝换成粗铁丝,胶水换成按压式,细致入微地化解姐妹们因手指灵活度不足带来的操作困难。手把手的教学,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信心与希望的播撒。
帮扶的本质,不止于“送鱼”,更在于“授渔”,并激发大家共同守护“鱼塘”的热情。工坊积极推动农牧民成为“主人翁”,订单分配、质量把关等事项均由大家自主商议。
曾经腼腆内向的佳娜,在工坊找到了全新的自己。因做事细致、责任心强,她被推选为质量监督员。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她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原材料和成品。“这工坊是我们自己的家当,”佳娜的眼神坚定而自豪,“每一束花都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花语坊的牌子,不能砸在我们手中。”从她身上,能看到工坊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角色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首批2000束仿真玫瑰的订单送达时,工坊里沸腾了,热闹得像过节。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仅用10天就圆满完成任务。当降央措数着自己亲手挣来的500多元工钱时,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真的很感谢他们!”
目前,“同心花语坊”已稳定吸纳30余名农牧民就业,日均收入30至80元。未来,规模还将扩大,预计能带动50至80人就业。
一朵朵仿真花,在高原妇女的指尖绽放,织就了“就业增收”的民生实效,也诉说着“懂农牧民的难、帮农牧民的急、解农牧民的困”的帮扶初心。下一步,温江区与色达县将继续携手,不仅为“同心花语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开发融合藏文化的文创产品,还将挖掘更多如藏式手作、高原农产品加工等适配项目,让“小工坊激活大民生”的温暖故事,在雪域高原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