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茗
秋风吹拂丝丝雨雾,打湿了我的脸庞,一股股悠悠的清香扑鼻而来,是桂花香!桂花还有一个浪漫的美称——木犀花。说到浪漫,谁能有古人浪漫呢?一嗅千年,让我们穿越古人笔下的桂花香落,神游瞬间。
花中一流。宋代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这样描述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是淡黄色的,香味清幽,形态娇嫩而温婉。它的性情远离尘世,它的香味却悠远绵长。作者神来笔法把桂花写的活灵活现,仿若一位内秀芬芳的女子,优雅而不张扬。虽说是写桂花,也是她本人的写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根本无需用浅绿和深红的色泽去装饰,它本就是花中的第一流。花以红为美,与其它名贵的花相比,虽桂花逊色许多,但作者认为,美不在于外在华丽的装饰,而在于内在的品格。“何须”更加认证了她对这个事实的笃定。
梦骑青空。“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这是宋代杨万里在《凝露堂木犀》的描写。诗人开篇就写了一场如梦似幻的梦境,想象着自己骑着白凤,飞往了传说中的东宫。他径直度过广阔的银河,终于抵达了月宫。寥寥几字,每个字里都充满着神话色彩,他为什么会飞到月宫呢?原来是因为——“身在广寒香世界”,这是全诗的核心。他虽深处广寒宫,但感受到的不是寒冷和孤独,而是一个香世界。一个“香”字直接凸出了桂花的灵魂,它并非人间凡物,而是高贵天庭才有的“天香”,直接把整首诗推向了高潮。“觉来帘外木犀风”读到这里,原来仙境漫游是帘子外的一缕桂花引起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描述手法,令人沉醉,赞美了木犀花香的清雅、绵长以及高贵,带给人无限遐想。
淡秋光,夜未央。元代倪瓒的《桂花》这样写道,“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桂花与光影交织一起,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秋光图。“帘影”一词,让人身临其境。“留晚色”“淡秋光”则把秋天的神韵描写的绘声绘色,让人新生美好。“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诗人连用了“靡靡”与“菲菲”两个叠字,强化了感官的体验,随风飘动的桂花香和夜色下的幽香,简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嗅觉、听觉的盛宴,时间凝固在此刻。
桂花湿,秋思落。唐代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晚在自家庭院赏月,乌鸦已归巢栖息。寒露无声地打湿着桂花。月圆之夜,作者却不直接写月圆,而是以“地白”替代,渲染出月光的明亮、澄澈。“树栖鸦”表明夜已深,乌鸦都已栖息,而他还未休息,让人感觉到了一丝孤独与漂泊。“冷”“无声”再次强调夜的寒凉与静谧。中秋时节,桂花正开,这两者的交合,含蓄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秋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晚所有的人都在遥望这轮明月,不知这份浓厚的秋思沦落到谁家呢。结尾的画龙点睛直击作者心灵,把秋思具象化了,他好像在众多望月人中寻求一个“秋思”的知己,也更加明确了此时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人生道路的迷茫,也令读者沉思。
桂花,带给人的嗅觉盛宴,直击灵魂的最深处,令人心旷神怡。愿你我在这个桂花飘香的时节,能够与心爱之人一同桂花树下共饮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