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文 丹巴县融媒体中心/图
深秋的丹巴,层林尽染。10月30日,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促进妇女增收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会上,一项关键举措落地——省巾帼振兴工坊与来自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的市(州)妇联签订了供需协议,初步构建起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为妇女持续稳定增收注入新动力。
丹巴示范: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此次现场会选择在丹巴召开,并非偶然。近年来,四川省妇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探索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与浙江驻川工作队密切协作,打造了“巾帼工坊”等一批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统一培训+四川产品+浙江订单”的良性协作机制。
“这次现场会选择在丹巴举办,是因为丹巴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特别是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实践中比较有示范意义。”据州妇联主席李琼介绍,这几年,在对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对口支援的帮助下,丹巴县立足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妇女手工技艺优势,大胆探索,在组织动员妇女、对接市场需求、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方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现场会上,省妇联副主席吴咏梅为“四川省巾帼振兴工坊”授牌。这既是对甘孜州既往工作的肯定,也寄予了其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期待。
浙川协奏:
“315”工作法打通关键环节
现场交流环节,浙江省金东区驻丹巴工作队队长、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晨飞分享了东西部协作中赋能妇女增收的精细化管理经验——“315”工作法。
具体而言,“3”是指建立省级统筹、州级协调、县级主导、乡镇落实、村社覆盖、工坊到户的三级联系服务机制,确保政策、信息和服务能够精准直达有就业意愿的妇女;“1”是打造集技能培训、产品设计、市场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矩阵,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全方位支撑;“5”则是订单保障、人才孵化、激励奖惩、品类拓展、文化共融五大机制,切实解除妇女居家就业的后顾之忧。
“315”模式有效衔接了东部地区的市场、技术、管理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人力、文化特色,推动丹巴县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步入快车道。这一模式也成为甘孜州相关工作的生动缩影。
放眼全州,借助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东风”,甘孜各级妇联积极作为,培育出“藏家巧娘”“康定达玛花”“嘻波妈妈”“妈妈树”等一批兼具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妇女就业品牌。一根根红绳,在巧手翻飞间,不仅编织出精美工艺品,更串联起一张跨区域联动的妇女增收网络。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州已选树妇女创业带头人60名,培育女性国家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22人、州级402人,本土绣娘3000余人。围绕种植养殖、藏绣、缝纫、民宿服务、烹饪等实用技能,累计开展培训500余期,覆盖妇女超过3.2万人次。
成果荟萃:
从“妇”字品牌到展望未来
现场会下午设置的甘孜州居家灵活就业产品成果展,成为各地妇联交流学习、寻求合作的“热土”。精美的藏族刺绣、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优质的农特加工品……琳琅满目的展品,不仅展现了甘孜妇女的巧思与才华,也印证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甘孜州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卓玛姑娘品牌创始人达哇卓玛在展会现场感慨道:“这个展会既是我们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也为我们指明了继续提升的方向,给我们满满的能量。”她特别提到,在活动中成功实现了产销对接,“我们接到了来自浙江义乌经销商的手工牦牛绒文创产品订单,希望联合甘孜18个县(市)的妇女共同出品,期待我们的产品亮相浙江市场。”
成果展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成为激发全州乃至全省妇女创业热情的重要契机。乐山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谭娟在参观后表示:“通过学习甘孜州特别是丹巴县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经验,以及浙江省金东区对口支援的实践,进一步打开了我们做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作的思路。”
南充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胥丁懿在参观四川省巾帼振兴工坊服务中心后深受触动:“它不仅是我们女性同胞就业创业的平台,更是实现女性赋能的阵地,让更多女性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与增收。我们应该学习甘孜的先进经验,深化东西部协作,更好地服务女性居家就业。”
据悉,我州下一步将围绕“扩面、提质、增效”,深化手工编织、民宿服务、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式”培训及“五个一”就业体系,帮助更多妇女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强化与浙江等地的协作联动,搭建订单对接平台,推动“巾帼工坊”与外部资源衔接,扩大来料加工规模。此外,优化妇联服务网络,培育女性带头人,落实健康关爱与权益保障,并依托甘孜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巾帼品牌,推动妇女增收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