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之行,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三天时间,密集出席10多场双多边活动。沿着历史的脉络、拉长观察的视野,方能读懂此行的大逻辑
●亚太地区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掷地有声:“我们要坚守亚太经合组织促进经济增长、增进人民福祉的初衷,坚持在开放发展中分享机遇、实现共赢,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构建亚太共同体。”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杨依军
张研 董雪
百年变局激荡,时代大潮奔涌,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须从历史中汲取深沉智慧和前行力量。
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韩国之行,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三天时间,密集出席10多场双多边活动。沿着历史的脉络、拉长观察的视野,方能读懂此行的大逻辑。
“长远”,是习近平主席此行韩国的高频词。
时隔6年再次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应该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时隔11年再次访问韩国,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时强调“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关系”;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阐明“从两国共同和长远利益出发,推动中加关系发展”……
从四中全会的战略擘画到太平洋畔的交流共商,于治国理政中谋长远、观大势,在国际交往中把握方向、成其久远。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自信,以“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
历史的厚度,决定眼界的广度、战略的高度。
2014年访问韩国,在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就曾深远展望:“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面向未来,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一番话联结起浩瀚的时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