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05日

他们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扎根

州关工委办好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活动纪实

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德明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上发言。

泸定县青少年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活动现场。

◎全媒体记者 王朝书/文 州关工委/图

2025年10月24日,深秋时节的新疆伊犁,叶红草黄,天高云淡。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第三个走上会议发言席的正是我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德明,他代表甘孜州交流发言的题目是《共讲籽籽同心好故事,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次发言得到了与会各民族自治州关工委代表的热烈欢迎和极大反响。

为此,州委书记沈阳专门批示:“衷心感谢州关工委的精心组织和老同志们的倾情付出!每一条战线、每一位公民都在为民族团结做贡献,这是甘孜州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所在!谢谢您们!”

说起这件事,还要追溯到2022年。

缘起

2022年,甘孜州委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以有力举措持续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州关工委深刻把握州委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思谋着作为全州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组织,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州青少年中落实州委的这一重大工作部署。经过反复研讨,团队一致认为,“讲故事”是最好的教育载体——比起抽象的道理,一个个有温度、有细节的故事,更能走进孩子心里,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润物细无声。

方向明确,说干就干。州关工委主动联合州教体局、州民宗委、州委老干局、州传媒中心、团州委等多部门,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了“青少年民族团结故事演讲”系列活动。

州关工委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为活动保驾护航。将活动纳入全州关工委工作重点,印发《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养成”三位一体目标。各县(市)迅速响应,均成立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关工委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抓”的工作体系,确保活动方向不偏、力度不减。考虑到甘孜州地域辽阔、学校分布分散,州关工委建立了“清单式管理、常态化督查”机制,要求每所学校制定专属方案、每个班级开展主题活动,确保偏远村寨的学校,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州关工委多次深入石渠、色达、白玉等偏远县调研,现场解决活动推进中的难题。同时,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组建了18支“五老”宣讲团,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不顾路途遥远,深入村(镇)、学校,一方面挖掘藏在民间的民族团结故事,一方面手把手辅导学生演讲。

讲什么

“全州这么多学校、这么多孩子参与,到底该讲什么故事?”这是活动启动初期,州关工委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经过多次研讨,团队确定了三个方向——从历史中找根、从文化中寻魂、从现实中挖暖,筛选打磨那些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的民族团结故事。

红色历史故事,从岁月里打捞“团结的丰碑”。甘孜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过甘孜、18军进藏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无数民族团结的印记。州关工委聚焦这些历史,组织力量挖“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联谊”等革命故事,让孩子们从历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甘孜县专门组织20名老同志组成“银发护苗宣讲团”,历时半年走访老红军后代、查阅地方史料,编撰《甘孜县红色文化宣讲提纲》,收录“红军战士与藏族群众共挖水渠”“支前模范帮助部队过雪山”等23篇故事。其中,“红军战士帮藏族阿妈修牛圈”的细节尤为动人——当年,几名红军战士路过村寨,看到藏族阿妈家的牛圈漏雨,不顾行军疲惫,连夜砍木、修圈,临走时还留下半袋青稞,阿妈则悄悄在战士们的行囊里塞了晒干的牦牛肉。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历史细节,让红色故事不再遥远。

非遗文化故事,从传承中发现“交融的智慧”。甘孜州的非遗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州关工委结合藏族弦子、彝族漆器、羌族碉楼等非遗文化,挖掘“多民族工匠共雕德格印经院”“藏汉艺人合创锅庄舞”等文化交融故事,让孩子们在文化传承中理解民族团结。九龙县的教师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历时3个月沿着茶马古道沿线,走访28个村寨,听老艺人、老商人讲述过去的故事,整理出“汉族藏族商人互教语言”“彝族与藏族共守驿站”等32则故事。

当代身边故事,从日常里捕捉“温暖的瞬间”。除了历史与文化,州关工委更注重从当下的生活中收集故事——对口支援中的真诚、脱贫攻坚中的帮扶、抗震救灾中的互助、校园里的师生情谊,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最能引发孩子的共鸣。得荣县的《定曲河边的转路家长会》,讲述的就是浙江支教老师与藏族家长的温暖故事;泸定县的《地震中的手拉手》,则记录了“9·5”泸定地震中的感人瞬间。泸定县二中原校长桂世刚说起这些事就有点动情:“这些故事,不是编出来的,是我亲眼看着发生的。”像桂世刚这样的事例,在全州还有很多。素材收集上来后,各校教师、社会写作者共同参与,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将故事加工成高、中、低三个学段的演讲稿件,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结故事”。

怎样讲

为了让民族团结故事真正入脑、入心,州关工委跳出传统演讲的框架,创新推出“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参与、跨域式交流”三大路径,让民族团结教育从“抽象概念”变成孩子能触摸、能参与、能实践的“具体行动”。

情景体验,让历史故事“活”在眼前。“演讲不是念稿子,要让孩子走进故事里。”基于这样的理念,州关工委推动“演讲+非遗”“故事+实景”的创新形式。巴塘县在《十八军与团结包子》的演讲中,特意邀请夕阳红艺术团现场演奏自编的弦子曲,在舞台上还原“十八军战士与藏族群众一起和面、包包子”的场景——揉面的动作、说笑的神态,让台下观众仿佛穿越到那个军民一家亲的年代;丹巴县则组织100余名学生“重走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山间小路前行,一路上听“五老”讲长征故事、跟着藏族老乡学种青稞、和同学们一起唱红歌。“以前觉得长征离我们很远,现在走在这条路上,才知道当年红军和藏族群众有多亲近。”参与活动的学生格绒说,那次“重走”后,他再讲民族团结故事,语气里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动。

跨域交流,让团结的种子“跨山”生长。依托对口支援机制,州关工委搭建起“跨域交流”的桥梁,让甘孜州的孩子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孩子互讲故事、互传情谊。2700余封书信中,丹巴县学生写的《我们的学校都有五星红旗》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信里写道:“不管是藏族同学,还是汉族同学,每天早上都会一起升国旗;不管是藏语课还是汉语课,我们都会认真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学校都有五星红旗。”这封朴素的书信,成了跨地域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主题活动,让孩子成为“团结的传播者”。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州关工委每年都会邀请各县(市)演讲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老少同声颂党恩 民族团结谱新篇”夏令营活动。2025年,就有130名青少年参与其中。泸定县学生泽翁拉姆就是其中之一。10月14日,记者在泸定县中学见到泽翁拉姆时,她刚上完语文课。这个藏族姑娘性格开朗,说起去年的演讲经历,她的眼睛里闪着光:“益卓、王克古木、王志龙的故事在泸定特别有名,我特别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为了讲好《教育照亮未来》,她特意去问桂世刚校长“益卓姐姐当时是怎么练习舞蹈的?”,还专门去泸定二中看了益卓曾经训练的舞蹈室。

凭借这份认真,泽翁拉姆最终获得泸定县青少年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活动高段第二名。今年夏天,她又有幸参加夏令营,在活动闭幕式上再次演讲,台下的掌声让她更加坚定:“我要一直讲民族团结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各民族是一家人。”

这样的热情,不止在泽翁拉姆身上体现。今年9月15日,康定市回民小学校长余伶俐告诉记者,学校对民族团结演讲活动高度重视,从班级选拔到校级比赛,老师和学生都踊跃参与。“有的孩子演讲得特别好,但因为名额有限,没能参加全市决赛,当场就哭了,说‘下次我还要报名,一定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余伶俐说,现在学校里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有故事”的氛围——老师讲、学生讲、“五老”讲,甚至来学校参观的家长,也会主动分享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州关工委对演讲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同时,从全州上报的稿件中筛选出优秀作品,结集成《甘孜州青少年民族团结故事集》,发放到每所学校,让这些故事成为永久的教育素材。

筑牢根基

“一场演讲只有几分钟,如果活动只停留在‘讲完就忘’,那民族团结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州关工委从一开始就明确目标——要让民族团结故事演讲不止于“演讲”,更要融入校园、走进家庭、成为日常。

媒体传播,让故事“传得更远”。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州关工委联合《甘孜日报》,开辟“石榴花盛开”专栏,先后连载100余篇优秀故事,让全州群众都能读到这些温暖的故事;州县(市)融媒体中心则构建“短视频+直播+专题”传播体系,将学生的演讲视频剪辑成短片段,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送,并对各县(市)的演讲比赛进行现场直播,形成“一人演讲、万人共鸣”的效应。

“我在视频里看到我家孩子演讲了!”一位来自石渠县的家长在评论区留言,“孩子回家后还把故事讲给弟弟听,现在弟弟也知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校园文化,让故事“留在身边”。州关工委推动全州学校将民族团结故事“搬上墙、融进日常”,截至目前,全州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墙320余处。九龙县的校园文化墙上,不仅展示了56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还收录了52个民族团结案例,学生每天课间都会驻足观看;炉霍县在38处文化墙张贴“身边的团结故事”,其中“汉族老师帮藏族学生补汉语”“彝族同学教大家跳达体舞”等故事,都是学生自己写、自己画的;德格县的学校则在校园广播里开设“团结故事角”,每天午休时播放一则学生演讲的故事,让民族团结的声音萦绕在校园每个角落。

家校联动,让故事“走进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家庭,就能辐射一片群众。”基于这样的理念,州关工委开展“故事进家庭”活动,鼓励学生把在学校听到、讲到的民族团结故事,讲给家长听。九龙县开发“民族故事亲子共读”资源包,推荐《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汇》等8部影视作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德格县开展“故事回家”活动,部分社区还与学校联合举办“家庭故事会”,邀请家长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民族团结故事——有的家长讲“汉族邻居帮我家收青稞”,有的家长说“藏族医生深夜来给我家老人看病”,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经在甘孜州青少年心中扎根、开花、结果。德格县学生自发成立“双语学习小组”,课间用藏汉双语交流的频次比以前增加了30%;丹巴县学生围绕“藏羌建筑共通之处”开展调研,形成的研究报告还获得了州级科创奖;泸定县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汉族学生帮藏族学生补汉语,藏族学生帮汉族学生学藏文,结对学生的成绩平均分提升了15分……

“小故事产生了大作用,作为民族地区来说,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处作手,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胡德明在新疆伊犁的发言充满了“五老”对下一代关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