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孙爱东 汪伟 刘梓桐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五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一场东西联动的能源变革,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沙戈荒”变身能源“新粮仓”
“没想到,我们以前防着的烈日、躲着的强风,现在都成了值钱的宝贝——新能源。”86岁的齐鹏效曾是柴达木盆地一名石油工人。
1957年,齐鹏效从甘肃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工作。他回忆,在那个年代,只有脚下的石油算得上“聚宝盆”的宝贝。
如今,烈日下,连绵的光伏板如同一片蔚蓝海洋,覆盖无垠黄沙;劲风中,风力发电机的巨翼缓缓旋转,在沙漠中筑起一片“白色森林”;更有那巍然屹立的光热塔,发出耀眼光芒……昔日的沙漠、戈壁、荒漠摇身一变,成为能源“新粮仓”,柴达木盆地迎来新能源时代的繁荣。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的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工程,是青海首个10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今年4月,项目完成全系统投运发电,标志着国内高海拔地区光热发电规模化应用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作为新一代‘挖宝人’,能参与和见证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转变,我们感到很自豪。”项目经理蒋军胜说,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预计达2.271亿千瓦时,可满足18.93万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3万吨,(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