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强平 文/图
近年来,理塘县通过实施“服务统营型”集体经济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推动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为高原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拉波镇和木拉镇,是理塘县典型的传统农业区。青稞、马铃薯和牦牛种养殖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机械匮乏、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始终难以提升。
转机出现在“农业综合服务合作社”的成立。在新都区对口支援的推动下,两镇整合农机设备,建立起集农机租赁、飞防植保、秧苗繁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村民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通过合作社统一调度资源、统一对接市场。
“我以前只会放牧,现在学会了开拖拉机,还能做飞防操作,一年能多挣四五千元。”木拉镇细忠村农机手洛绒降央高兴地说。像他这样从农民转型为技工的,在两个镇已有近百人。
理塘县“服务统营”并非简单地把资源“拢在一起”,而是通过专业化运营,把分散的服务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拉波、木拉两镇合作社每年组织50人次农机操作培训,培养飞防员15人,推动服务标准化、流程化。
“我们不只是出租农机,更是提供从播种到植保、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压玛介绍,“去年我们的服务覆盖了两镇80%的耕地,经营收入达到30万元,带动近百农牧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在禾尼乡,服务统营的模式被复制到牦牛产业中。乡党委牵头联合5个村成立“牦牛产业联合社”,整合8800亩牧草基地,推行智能化托管养殖。
“过去养一头牦牛要五六年才能出栏,现在通过统一饲草、科学管理,缩短到三四年。”禾然尼巴村联合社负责人昂旺降错说。去年,该社服务牦牛1.2万头,实现牧草供应与托管收益326万元,核心区牧民户均增收20%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股金+薪金+租金”的三重分配机制。牧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还能通过草场流转获得租金,收入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理塘县的服务统营实践,本质上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从“管理型”向“运营型”的转型。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村集体不仅激活了闲置资源,更重塑了农牧民与市场的关系。
“我们不再是分散的小农户,而是有组织、有标准、有品牌的服务供应商。”岭戈村参与合作社的村干部格绒占堆感慨。在高寒、偏远、分散的农牧区,通过“区域整合+专业运营+普惠分配”的服务统营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
“农牧区服务统营它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通过‘能力建设’让农牧民在参与中成长,在服务中增收,形成‘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技能变收入’的良性循环。”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谢雄说道。
如今,理塘的“服务统营”经验正在更多高原乡镇推广。从农业到牧业,从种植到养殖,一条以村集体经济为枢纽、以服务现代化为路径的高原振兴图景,正缓缓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