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色达县通过“三策联动”推动高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效益双赢。
强化生态修复与饲草保障。依托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累计修复治理草原31.9万亩、湿地3352.5亩,治理水土流失83万平方千米,退化草地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0%。建成县、乡、村、户四级打贮草体系,发展人工饲草种植6万余亩,年可满足15万头牦牛冬春补饲需求,牦牛越冬死亡率从6%降至3%。
推进种业创新与养殖转型。新建牦牛种畜繁育场2个,年供应优质种畜1000头,改良牲畜超1万头。建成饲草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年产种苗3000万株、种子120吨,草种自给率达50%。发展生态家庭牧场750套、集体牧场10个、规模养殖场5个,建成标准化圈舍13万平方米,推动3.5万头牦牛实现“夏秋放牧、冬春舍饲”高效养殖,年均出栏牦牛6.5万头。
深化产业链条与增收机制。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8家、专业合作社11家,成功注册“色达牦牛”等5个地理标志和18个“四川扶贫商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就业、分红、销售、流转、代养等多种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尼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