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学花 刘梽渊
流水潺潺,蓝天白云。康定市王母村“听涧”民宿院内,老板娘任雪燕正忙着打理花草,民宿外车来车往,这是前往康定木格措景区的必经之路。“我们民宿就在雅拉河畔,客人在窗前就能听见河流声,所以取名叫‘听涧’。”任雪燕边浇花边介绍道。
任雪燕以前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坑坑洼洼的马路变得平坦宽阔,破旧的房屋翻新成了漂亮的小洋楼,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看到家乡这么有活力,她心里琢磨着:“为何不能在自己家乡创业呢?在自己家门口,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于是,她果断地决定,经营起了一家民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民宿创建中,从最初困难重重、一头雾水到现在得心应手,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学习,任雪燕把民宿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收获颇丰。
听涧民宿于2021年建设,2023年营业,当时民宿只能提供简单的住宿,年收入10万余元。2024年,民宿进一步升级,当年收入达到40万元。如今,再次来到民宿,院内繁花似锦,还增设了凉棚、茶桌,游客坐在藤椅上,闻着花香,听着康定溜溜调,十分惬意。据悉,今年10月8日,民宿总收入突破80万元。“目前民宿已实现网上订单,节前房间就被预订一空。”任雪燕说。
民宿还推出了“民宿经营者+村文化人”联动模式,让游客在入住期间可跟着当地人学唱溜溜调、学跳锅庄,围坐在火炉边听村民讲王母村的故事,让民宿不再是单纯的旅行落脚点,而成为激活区域文旅活力的“新引擎”。“之前住民宿只拍拍照,这次跟着当地人学唱了溜溜调,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觉好有意义。”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着游客捡野生菌,教他们辨认野生菌种类,游客们很感兴趣。”任雪燕说。
文化和生活体验的载入是“听涧”民宿变得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诀窍。通过挖掘本地文化、链接消费需求,既延伸了文旅产业链,也让乡村风貌、非遗技艺、民俗故事有了更生动的传播载体。
此外,主题化创新也成为民宿破圈关键。在康定王母村,“跑马山”“溜溜月”“木格措”等元素给民宿取名,以“康定元素”为主题,命名源自当地风景名胜,公共空间设置有文化墙、院内帐篷等,吸引更多游客打卡。
据了解,目前,王母村民宿已有30多家,特色民宿年收入户均达50万元,一般民宿户均也有20余万元。随着“民宿+”模式不断升级,这类“小而美”的业态,正成为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下步我们考虑,把传统文化融进来,做一个有文化、体验感强的民宿。”任雪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