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07日

记录者,同行人;与甘孜,共奋进!

马建华: 州传媒中心高级记者;“学习强国”甘孜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四川“十佳编辑”;贡嘎英才文化领军人才

贺文怡:州传媒中心主任记者

杨越:州传媒中心记者

张莉:雅江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胡利梅:丹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龙:泸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全媒体记者 仁多肯布 黄炼 实习记者 陈思亚 文/图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绘就雪域高原壮美画卷。在这幅历史长卷中,新闻记者,既是忠诚的记录者,更是深情的同行人。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六位记者的内心,感受他们笔下和镜头中,一个真实、立体、奋进的甘孜最真切的心跳。

“铁、公、机” 让甘孜儿女走上康庄大道

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感到很自豪,从1995年到现在,我用笔和镜头记录了甘孜州30年来的发展变化。

在30年的新闻采访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甘孜州交通发生的跨越式变化。1995年年底,二郎山隧道开建,直到2001年12月建成通车,这条长4公里多的隧道,意味着康定到成都的行车时间从两天缩短到了6个多小时。在开通仪式上,当我坐上采访车仅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穿过了高万丈的二郎山时,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当时媒体均用了“甘孜人民的第二次解放”这样的表述,足见这条隧道对甘孜人民的重要价值。

甘孜的交通变化是从2001年开始的,甘孜州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建成通县油路2534公里。2003年,我和州台的摄制组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建筑工地,全景式记录了甘孜人民翘首以盼的通县油路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交通实现了新的跨越。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隧道全长7.079公里,是世界上首座建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我参加了通车仪式,我们提前到海拔超过4500米的雀儿山五道班采访,在高寒缺氧的道班坚守了一二十年的工人们激动得彻夜难眠。

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全线通车,康定到成都的车程由6个多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2025年年底,甘孜州第二条高速——泸定石棉高速公路即将通车,甘孜州迈入“高速+”时代。

2007年康定机场通航,甘孜高原民用机场从无到有,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甘孜格萨尔机场相继建成通航,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三座民用机场的地区级市州,形成了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

2025年,川藏铁路泸定特大桥建成,与举世闻名的泸定桥同框,成为泸定又一网红打卡地。

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宽敞舒适的柏油马路成为草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硬化路,小轿车直接开进农牧民家里,村民可以随时说走就走。

泸定岚安是革命老区,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甘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由于长期不通公路,老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直到90年代中期,岚安成为泸定县最后一个通车的乡镇。进入新时代,通乡公路得到了提升改造,得益于紧邻雅康高速的区位优势,岚安通过发展民宿、户外活动和非遗体验等项目,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如今岚安已有28家民宿。

交通大变样,甘孜农牧区迎来发展大跨越,交旅融合释放澎湃动能,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1亿元,建成放心舒心消费乡村、景区、街区和商户1857个。农牧民依托良好的生态、便利的交通,走上了富裕路。从神秘遥远的甘孜,到如今铁路(在建)、高速公路、机场立体的交通网络,甘孜交通的每一步跨越,作为媒体人,我们从来没有缺席,把甘孜群众的幸福故事讲述给受众听,我们一步不停歇。

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 我与甘孜的二十载绿色情缘

“跑新闻”这三个字,我用了二十多年去丈量。别人问我,跑遍了甘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答案,都写在了这片山河的“颜色”里。

从前,我们常说“靠山吃山”。但如今,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护山养山”。我曾亲眼见过被风沙侵蚀的草场,也听过牧民无奈的叹息。记忆最深的是在石渠,一位牧民大哥指着眼前绿油油的坡地告诉我:“几年前,这里全是沙子。人走陷脚,车过陷轮。牦牛饿得皮包骨,哪还挤得出奶?”

而如今,那片土地已被绿意覆盖。再次采访这位牧民大哥,他笑着说:“草场恢复了、牦牛壮实了,每天能多产几十斤奶,家里的收入也翻了番。”他脸上那份发自内心的笑容,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我渐渐明白:生态保护,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生计。当牧民因为保护草场而拿到生态补偿,当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守护,就成了每个人自觉的行动。

如今,甘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森林覆盖率35.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以上,三项环境质量指标连续6年全优……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棵新栽的树,每一片恢复的草场,和每一位守护者的汗水。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塔”和“碳库”,甘孜的每一片绿,都意义非凡。而我,作为一名记者,最荣幸的,就是能用我的笔和镜头,成为这场绿色变革的记录者、见证者和传播者。

我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守护的故事被看见、被记住。因为甘孜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保护,是让发展和生态和谐共生。而这,也正是我们新闻人最值得书写的方向。

我与甘孜的千面之约: 从“看山是山”到见证万千勇气

我是记者央措,一个在甘孜长大的孩子。2019年,我拿起相机,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与许多追逐时事热点的同行不同,这五年来,我的镜头始终对准着家乡的山水与人文,试图在光影变幻间,留住甘孜最美的瞬间。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画面始终鲜活。那是在318国道上,我拍摄一群骑行的驴友。其中一位对我说:“318有绝美的风景,而我们应该有着不老的心情。”那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从小生活在这里,我曾以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在那一刻,我透过他们的眼睛,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家乡的山水所能赋予人的巨大震撼与前行勇气。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集结于甘孜,一路向西。风雨中他们相互扶持,而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了:目的地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那种向往自由的勇气。从那时起,我镜头里的山不再仅仅是山,它更是无数人美好回忆的载体,是梦想旅程的起点。

这五年,我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家乡巨变的见证者。我们的旅游设施日益完善,5A级景区让人流连忘返;民宿接待条件与文化服务特色不断升级。游客既能在318国道上追寻自驾的快感,也能在北路领略游牧文化的真趣。

而在这所有的记录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十几次与“蜀山之王”贡嘎的相遇。记得第一次为近距离拍摄,我和团队徒步三小时爬上最近的垭口。当贡嘎主峰赫然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天地间的壮阔让我瞬间感到人类的渺小,也终于明白了何为“王”者之气。每一次见它,都如初见般震撼,可谓“千面贡嘎”,常看常新。

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用我的镜头,带大家“云游”甘孜,让更多人认识甘孜、了解甘孜,最终爱上我们这片深情的雪域高原。

雅砻江边的“光”:我听见了宏大叙事最温暖的落笔

在我的笔记本里,写着“水光蓄互补”“一体化大基地”这些沉甸甸的词汇,我本以为,这将是一次与钢铁、数据和宏大工程对话的旅程。直到在雅砻江畔那座世界级电站的工地外,我的采访本,被几位藏族阿妈的闲聊“撞”了一下。

她们趴在围栏外,指着已然截流的江面,用藏语热烈地算着一笔自家的“小账”。我凑过去听到:“这下好了,我儿子培训完就能在电站上班,不用跑那么远打工了。”另一位阿妈笑着接话:“以后村里路灯都能更亮点了吧!”

就在那一刻,我心头“咯噔”了一下。那些萦绕在我脑中的宏大叙事,仿佛瞬间找到了地心引力,稳稳地、暖暖地,落到了地上。它变得如此具体——是一份能让儿子归家的稳定工作,是一盏能照亮阿妈夜归路途的更明的灯。

我们总是在报道中重复“清洁能源”这个词,它有时像一个精密而冰冷的技术概念。但在这里,在阿妈们期盼的眼神和质朴的笑声里,我真实地摸到了它的温度。原来,它所奔赴的终点,就是让家人团聚,让村庄的夜晚不再被黑暗包裹。

那个画面,至今清晰地烙在我脑海里:围栏内,是象征现代工业文明的钢铁巨兽;围栏外,是最本真、最火热的生活愿望。而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到,我的记录,就是为了连接这两端。

这次采访,像一次温柔的提醒,治愈了我些许的“职业疲劳”。当了十几年记者,我曾追逐那些看似惊天动地的头条,但在这里,我重新发现,“记录”本身,就蕴藏着最磅礴的力量。把阿妈们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把她们脸上的期盼真真切切地拍下来,这就是在记录历史。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同行人与传递者,将普通人的心声,汇入时代奔涌的浪潮。

七十五年了,甘孜从鲜少为外界所知,成长为今天能为国家输送“光”与“电”的能量热土。我看着雅砻江的水,想起阿妈们的话。这里的未来,不只是一个标注在地图上的能源基地,更是成千上万家庭,即将迎来的更亮堂、更温暖的好日子。

能成为这个故事的记录者,与这片奋进的土地同行,我感到无比幸运。

“美人脆”,古碉藏寨间的“致富果”

初识“美人脆”,是在丹巴的一场苹果种植培训课上。老师对满屋认真学技术的村民说:“把技术学到位,把苹果种好,一定能赚钱。”我当时心中存了一个疑问:丹巴以前也种苹果,为何唯独“美人脆”能这样红火?

答案,在走进聂拉村苹果基地后变得清晰。丹巴诚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云翰告诉我,这里品质最好的“美人脆”,一枚就能卖到40元。今年总产量预计20万斤,产值可达120万元。这颗小小的苹果,已真正成为聂拉村,乃至整个丹巴的“致富果”。

如今,聂拉全村65户、214人,不仅靠着苹果产业增收,还依托越来越旺的人气办起了民宿。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2.1万元。

然而,最打动我的,并非这些增长的数字,而是去年村里发放务工费那天的场景。60万元现金,递到60多位村民手中。村民兵珍拉姆签完字,接过厚厚一沓劳动所得的钞票,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说:“以前总要往外跑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学技术,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到,日子真的越来越有盼头。”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报表上跃升的数据,更是这样一份实实在在焐热的人心。

在一次次地走访和与乡亲们的交谈中,我也对“记者”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们不仅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与脚下的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肩前行的一份子。我学着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心去共情。

未来,我愿继续用我的镜头和笔,去记录更多这样的故事——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脚踏实地、闪闪发光的普通人,他们,才是甘孜最美的风景。

跨越山海的耕耘: 一名记者眼中的泸定教育蝶变

今年11月8日,是第26个记者节,也是我度过的第12个记者节。

十二载记者生涯,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泸定教育事业的“质变”。2009年,我从泸定中学毕业,考入一所三本院校——那一年,我们学校的本科上线率还不足20%。而到2025年,泸定中学364名本土培养的考生中,本科上线人数达320人,上线率高达88%。纵观近三年,这一数字从2023年的30%,跃升至2024年的71%,再到2025年的88%,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清晰勾勒出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攀升。

这一切的蝶变,始于一场“跨越山海”的帮扶。2022年8月,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副校长方润根为领队,来自杭州、成都的11名名优教师,为泸定教育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泸定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借智借力,开启了一场直击薄弱环节、破立并举的教育改革。他们创新推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开设“2+4”“5+4”等“学成班”,一场重塑泸定教育生态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三年来,作为记者,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变革的全过程:帮扶团队与学校携手,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到管理制度、教风学风,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泸定中学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养、学校管理水平的“四个明显提升”。

一次次采访,一次次走近这群“教育摆渡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何为“跨越山海,不负使命”。

泸定中学的蜕变,是泸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泸定在全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已然挂满枝头。

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我真切地看到:一份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出彩的教育答卷,正在泸定大地上被奋力书写。未来,我将继续握紧手中的笔和镜头,在时代的洪流中,为泸定这朵闪闪发光的浪花,留下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