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07日

金沙江畔“紫色梦”

(上接第一版)

从干热河谷到世界舞台,风土淬炼品牌之路

今年九月,扎西尼玛龙酒庄内,来自楚雄师范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学生杨成珠,正与同学们专注地测量葡萄汁的温度与比重。“很多师兄师姐都曾来这里实习,”她说道,“对我们来说,能在核心产区最老的酒庄亲手操作,是非常珍贵的机会。”

得荣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日照超20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摄氏度以上——这些曾被视为发展“短板”的自然条件,反而成为葡萄种植的“黄金要素”,充足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显著的温差利于糖分积累,高海拔强紫外线则让葡萄皮更厚,单宁与花青素更加丰富。

“我们的葡萄酒,从诞生起就烙印着‘陡峭’的风骨。”得荣县神川红酒庄负责人刘建说。这种“陡峭”,既是地理特征,更是一种品牌精神——在逆境中攀登,在差异中寻求突破。

“业内有句话很实在,‘七分种,三分酿’。”刘健说道,“创业初期我们没少走弯路,经过反复选品试种,最终确定以本土的因都坝作为核心基地。该基地是世界级的高海拔赤霞珠单一园,所产葡萄果小、皮厚、酚类物质丰富,为酿造高品质葡萄酒奠定了根基。”

从引种试验到学习技术,从改进工艺到打造品牌,二十余年的耕耘让得荣葡萄酒完成了从“产品”到“品牌”的蜕变。“C-47”“扎西尼玛龙”“神川红”“陡峭”等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也在国际舞台上屡获佳绩。今年,“得荣五星”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斩获金奖,成为四川省唯一获奖产品。

“2019年,我们第一次参加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神川红’让评委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中国能产出口感如此丰富的红酒。”刘健言语中难掩自豪。

从葡萄藤到“钱袋子”,紫色产业浇灌共富之花

从标准化种植到精细化酿造,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品牌矩阵,是得荣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投入,得荣葡萄酒的升级之路,恰与中国品牌发展的战略方向同频共振。

90年代初,得荣葡萄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2021年以来,当地通过土地集约流转,创新“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经济联合社统一管理和运营,显著提升了葡萄品质与产业效益。“通过集体流转与统一管理,葡萄基地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实品质明显优于分散管理的地块。”瓦卡村干部拥忠次仁说道。

这一转变也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我家通过土地集约流转,每年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我自己又在酒庄打工,参与采收、学习酿酒,一年下来还能多挣一万多块钱!”在因都坝的葡萄园里,种植户扎西罗布用粗糙的手轻抚翠绿的葡萄叶,脸上洋溢着笑意,“别看我们这儿山高坡陡,正是这‘陡’,铺就了我们的致富路!”

产业兴旺带来的收益实实在在,像扎西罗布一样,得荣县已有5800余名农民从这片“紫色产业”中受益,每年带动农户增收超1400万元,年产值超过1亿元,农户的“钱袋子”鼓了,县域经济的“腰杆子”挺直了。

与此同时得荣的葡萄产业链正不断延伸,“葡萄酒+”的新业态正不断萌芽。据得荣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段秋诗介绍,“依托得荣的独特风光与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环线的便利,得荣县正规划一条葡萄酒庄旅游线路,让游客不仅能品尝美酒,还能住进藏家民宿,体验特色风情。”积极探索下的“葡萄采摘+酒庄体验+生态观光”的农文旅融合路径,将进一步激活得荣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立足二十年发展积淀,得荣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品类最全、企业最集中的高山葡萄酒产区,成为引领四川葡萄酒产业的一面旗帜。展望未来,在“十五五”期间,得荣将狠抓葡萄产业种、酿、销全链条,实现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超万亩,年产量突破四千吨,农户年均增收超四万元,综合产值破十亿元的目标。通过构筑“1234N”产业新格局,走“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路径,得荣正以举全县之力的决心,朝着打造“全国优质高山葡萄酒主产区”的愿景稳步迈进。

金沙江将继续见证,得荣如何将自然的馈赠淬炼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紫色引擎,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上,刻下愈发清晰的中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