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平日里,他们是新闻背后的人。当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如期而至,调转聚光灯,把故事主角留给甘孜新闻人,会有怎样的初心告白?循着卓玛泽措、甲拥多吉、仁青卓玛、刘跃四位一线记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他们用热爱与坚守铺就的使命之路。
卓玛泽措:书写新闻人的双向奔赴
回溯记者生涯的起点,德格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卓玛泽措总会想起2023年6月的那个午后。当时,一场“新旧德格”主题采访,成了她必须直面的挑战。
“我和同事扛着设备沿街走访,商户们愿意畅谈家乡变迁,却在镜头对准的瞬间纷纷婉拒。”卓玛泽措记得,坐在广场的长椅上,心中满是挫败感,直到暮色渐起,在一家老字号小吃店,店主用朴实话语将家乡的变迁娓娓道来,她才长舒一口气。
这次经历让她读懂了新闻的温度,更让她正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短板。于是在此后的工作中,她的采访本里添满了读书笔记,而她也在一次次采访中成长为懂德格、懂群众的记者。
2024年9月,八帮乡曲池西村成了她的新战场,从一线记者到“第一书记”的身份转变,没有消解她对家乡的热忱,反而让她把“新闻的温度”种进了乡村的土壤里。
无论是镜头前的创作还是田埂上的脚步,卓玛泽措目标坚定——让政策与民心精准对接。她发挥媒体专长,推出藏语短视频宣讲,把防火知识、交通法规、医保政策等内容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画面。这些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和微信群传播,成了政策落地的“加速器”。同时,她坚持走村入户,在倾听民声与解决难题中,让自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加具体。
在卓玛泽措心中,一路走来,镜头里的高原与人事未变,但自己对记者身份的理解,却在驻村的日子里有了新的重量。
“记者的使命,是俯下身与群众双向奔赴。”她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这份奔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采访本上的“民生关切”变成脚下的“切实行动”,更是心与心的贴近、行与行的同步。
甲拥多吉:扛牢新闻人的职责使命
从事新闻工作十二年,得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甲拥多吉见证过无数故事与变迁。在这些经历中,2018年11月的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泄洪现场采访,始终是他心头沉甸甸的记忆。正是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他明白了“记者”二字的千钧重量。哪怕如今提及,仍会胆战心惊。
当时,金沙江上游突发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下游数个村庄随时面临被淹的危险,通往灾区的唯一公路垮塌。“必须第一时间把灾情传出去!”甲拥多吉和同事背着摄像机,果断跟着救援人员踏上临时搭建的简易索道。钢绳横跨湍急江面,人站上去便剧烈晃动,脚下是翻滚的浊浪,让人不敢低头直视。恐惧如潮水般涌来,但想到等待消息的乡亲们,他们在摇晃中完成拍摄、传回素材,将灾区的真实情况及时传回。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记者的‘第一时间’,从来不是简单的抢新闻时效。”甲拥多吉说,那是传递希望的信号,是发出救援需求的桥梁。这份“连接”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了职业选择,“哪怕要翻越高山、蹚过险滩,也要把镜头对准最真实的家乡,把声音传到最需要的地方。”
十二年转瞬即逝,不过甲拥多吉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却愈发炽热。他相信,每一次拿起摄像机,都是与家乡的独有对话。
“别怕‘跑远路、冒风险’,家乡需要你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甲拥多吉坚定说道,这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未来仍将坚守的信念。
仁青卓玛:当一名连接善意的新闻人
从初入行的探索者到独当一面的耕耘者,七年光阴将炉霍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仁青卓玛雕琢成了兼具温度与专业的新闻人。
在这些蜕变的时光里,每一年的经历都让仁青卓玛对记者职业理解得更深刻。尤其在2024年,唇腭裂儿童救助手术报道,成了她职业道路上的珍贵印记。
当时,为了完整呈现唇腭裂儿童救助的全过程,仁青卓玛和同事跟着挂职医生连续跟踪了一个月。孩子们术前紧张的检查、手术台上的揪心等待、术后带着笑容的复查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们精心记录在镜头和文字里。尤其到了术后回访环节,看到曾经因外貌自卑的孩子主动对着镜头笑、敢大声说话,那种直观的触动,仁青卓玛至今清晰。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记者的笔和镜头,真的能成为连接善意、推动改变的桥梁。”仁青卓玛说,报道发出后,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到唇腭裂群体的困境,还吸引了不少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主动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
在新闻现场与被报道者共同经历的触动,以及无数次看似微小的记录,汇聚成改变力量,在仁青卓玛的职业认知里留下了更长久的回响。
当被问及“给刚入行时的自己说句话”时,仁青卓玛脱口而出:“恭喜你选对了职业!七年后的你依然会为这份工作热血沸腾。现在的你,一定要多花时间打磨专业能力,无论是采访技巧还是文字表达,每一次精进都能让你更好地记录真相、传递温度,未来的你会成为更优秀的记者。”
刘跃:在角落处拾起温暖光亮
“不是记录新闻,而是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拾起散落的温暖微光。”这是乡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跃对职业意义的全新认知。而这份感悟的起点,源自去年六月一个飘着酥油茶香气的清晨。
那一天,刘跃跟随沙贡乡派出所民警,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了五保户拥忠呷老人的小院。起初,刘跃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帮扶记录,可当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拉住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念叨“他们换了好多人哦,年年都来!”时,刘跃顿住了。原来,照顾拥忠呷老人的传统已在派出所传了四任民警,最早的记录能追溯到2008年。离开时,刘跃从后视镜里望见,老人站在院门口挥手,手里紧紧攥着年轻民警留下的安全用火宣传单,身影在晨雾中格外醒目。
“我曾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高原的风与故事,直到那个清晨,才对‘记者’二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刘跃坦言,当初选择这份职业,是希望能为那些沉默的身影发声,希望他们能被更多人知晓。刘跃表示,当那些平凡人的温暖被看见、被传递、被延续,记者这份职业的珍贵价值也就显现了。
做那个拾起散落微光的记录者,将平凡岁月里的感动汇聚成照亮人心的力量。而如何做好这份记录?刘跃在复盘职业初心时,也出了自己的答案,“追问时多问一句‘为什么’,落笔时多想一步‘然后呢’。”
如今,藏在村道尽头、小院深处的温暖故事,仍在等待被看见,刘跃坚信不能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每一次“拾光”,都是在为平凡的日子,续写一段值得被记住的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