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人们把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的竖石和墓碑都叫“碑”。后来,扩大范围,把地面上长方形的碑、圆形的碣、圆柱形的幢、墓中的志铭,以及刻在山石上的摩崖题刻,都称为碑刻。
碑刻绝大多数是刻在石头上,也称刻石。古代的碑都用朱笔先写在石面上,叫“书丹”,后依朱照刻。这一方法始于汉代,沿用很久;后又出现钩摹法,先在纸上写字,钩摹上石,再行雕刻。南朝《梁太祖墓阙》《吴平忠侯萧景墓阙》均为东西两座对峙,文字一正一反,反面阙上的字非钩摹不行,可见当时已用钩摹法。唐碑集有晋王羲之写的,如怀仁集《圣教序》,都是钩摹上石。
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秦始皇及秦二世时期的诸山刻石。东汉末年,立碑之风兴盛,传世精品一百多件,“汉隶碑碣”即指这一时期的刻石。
碑刻是古代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珍品和篆刻艺术。最古老的《泰山刻石》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原文79个小篆字,现剩9个半字。珍藏汉碑最多的地方是曲阜,有西汉景帝时的“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九字篆书刻石,有东汉隶书中以神韵超逸著称的《乙瑛碑》,以结体精致出名的《史晨碑》。代表汉隶最高成就的《熹平石经》藏在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
长安的“碑林”是收藏碑刻最早、最多的地方,存汉至清的碑石一千多块,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著名书法家的原刻碑。嵩山少林寺里珍藏的碑碣很多,唐、宋、金、元、明、清的碑刻四五百件。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几次游览嵩山,都在石上留下墨迹。
从岱庙到泰山的沿途中,有成百上千的石刻,世界闻名的有经石峪的佛经《金刚经》和山顶大观峰的唐玄宗《纪泰山铭》两处大型摩崖刻。《金刚经》为南北朝时人勒刻,字径50厘米,存1067字,历来被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纪泰山铭》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时所撰,通篇隶书996字,字径5寸,全铭文高8.8米,宽5.3米,刻于岩石上。许多游览胜地碑石林立,镇江的焦山有书法精妙、可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媲美的《瘗鹤铭》摩崖石刻,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这些精妙石刻,构成了焦山名胜的特色,陆游、米芾等的墨迹引人注目。广东肇庆的七星岩,有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石刻,历史最长、最有名气的为唐北海李邕的《端州石室记》。
碑拓是将碑上的文字用宣纸紧覆在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再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的文字。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拓片具有文史资料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而且存世量稀少。
碑拓的鉴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涉及面很广。鉴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了解历史的演变发展外,还要对文字学、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装潢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对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什么时候哪块碑出土,是否有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了哪几个字或哪几笔、现存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只要鉴赏者通过细心观察、研究,逐渐具备一定的眼力,掌握其作伪手段,平时多看多比较,有蛛丝马迹可寻。
伪造现象在碑拓发展史中屡见不鲜。伪造的并无原石与拓本为依据,而是拿来某碑志或帖上某人的书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诗词,二者结合刻石以欺人。如传说周穆王“吉日癸巳”四字也是后人妄写;三国时张飞《立马铭》也是后人所造。对伪造的作品,因无原石原本可对,所以需要了解它如何从碑帖摹制而来,根据史实推断,抓住伪造中的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
重刻:原物已毁或已失传,后人加以重新制作的叫做“重刻”。重刻分三种情况:依原迹重刻;依旧拓重刻;摹写重刻。
翻刻:原石尚在,依拓本再刻。翻刻有三: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古时名碑,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宋、元、明、清皆有翻刻;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翻刻之,如先秦《石鼓文》,宋、元、明、清皆有翻刻;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后人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而牟利,如《四山摩崖》《云峰山全拓》《天发神谶碑》等。这种翻刻种类颇多,有木刻、砖刻、泥墙刻等。
鉴别碑拓最基本的要从碑石入手。碑石是碑拓的母体,年代久远,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自然风化,会给碑体留下许多痕迹,这是鉴赏碑拓年代的重要依据。碑上的字大多是字口向内倾斜,并且在拓碑时是拓一张洗一遍,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碑石再坚硬,也会越磨越薄,字口也就越来越瘦。同一碑刻不同时期的拓本,笔道肥的拓印年代要早。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代拓印的版本,字口要明显地瘦。在掌握了规律后,对鉴别碑刻拓片的年代可起到很大的帮助。
还要仔细观察作品字口是否有神,有无涂墨现象,纸与墨是否相合,观其首尾有无名人题签、题记,有无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有无张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色,考据处是否有拼补或描填痕迹。
多年前我见过一碑拓,让我释读其内容。经一番研究,知道了是明代敕命碑拓,碑文格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嘉靖给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柴经关于打击盐贩走私的敕命;下部分是《恩瑞记》,记述柴经的发迹史。
在古代,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产业,是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盐政初在周朝,《周礼》中记载有掌盐政之官,叫“盐人”。汉武帝立盐法,实行盐由国家专卖,禁止私营。西汉昭帝时,爆发了一场盐、铁由官方经营还是民间经营的争论,当时桓宽将双方的论点记录下来,就是著名的《盐铁论》。《盐铁论》内容论及盐铁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有一些观点至今还在让人们争论不已。历代朝廷对盐政十分重视,曾有折中法、盐钞法、盐票法、盐引法等专门法律。深溪村的明代敕命碑,记录了嘉靖年间官方在南京打击盐贩走私的形势,是记载明代盐政内容的一块石碑。
一张敕命碑拓片的内容写九江、南京、镇江之间私盐贩运的形势。贩私盐向为官方所禁,亦为守法公民所不齿。碑立在深溪村,与柴经有关。柴经,字季常,正德十二年进士,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初授刑部主事,查冤问案,一丝不苟;转任员外郎。嘉靖初,迁云南按察佥事,后赴湖广。有一个姓郑的书生被人冤枉入狱,监司嫌其是富家子弟,故意拖着不办,柴经按法律实事求是地对此案做了审结。有沅州判官残酷暴虐,又依仗是权贵姻亲,人人敢怒而不敢言,柴经不畏强暴,依法处治。后迁贵州参议,升广东按察使、右布政司,按照法度,整肃纲纪;又迁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特授都督操江,整饬兵政,凡捍御之准备,均井然有序;兼署大理寺,后遭落职归里,终老于家。
查资料得悉,宋南渡时,柴荣,字伯华,号平隐,由汴寓京,荐为浙西制置使,辞不就,遂隐居明州孝闻坊,是为四明柴氏之祖……有御史柴履,都御史柴经为其后。柴经是宁波城西孝闻坊柴氏后裔无疑。从柴经的小传里,看到他随着官位的升迁,差不多走遍了半个中国,他在《恩瑞记》里也写道:“负重涉险,踪迹半天下。”史料所载与碑文相符。碑文里又说:“迄今退处林麓,乃得从容葺祠……”“林麓”即今深溪村。他做了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大官,要树碑立传,以光宗耀祖。柴经不仅将父母的墓建在深溪村,将自己的归宿也选择在深溪的幽幽山林之中,于是有了让柴经引以为荣的敕命碑。
都察院以前称为御史台,明初改为都察院,下分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吏。明成祖朱棣夺得政权后,决定迁都北平,并改北京。北京的新宫殿于永乐五年建造,永乐十八年底完工,永乐十九年开始,南京遂成为留都。所有中央机构都搬到北京去了,在南京还保留有相应的骈枝机构,如都察院就有北京都察院和南京都察院,它们级别和待遇是一样的,北京都察院权力较大,南京的官衔是闲职,仅用来安置有功的勋臣等人。打击私盐贩子,事关国家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朝廷要利用南京的机构来一下真的了,敕文中要柴经“不妨院事,兼管操江官军”,除了都察院原来的权力外,另赋予柴经统制官军的职权,紧急时“就放所在军卫,有司量调军夫协助”,且“九江系南京上流,尤为要害,必须每岁巡历二次”。皇帝干预之细,连巡逻的次数都规定了,柴经感到责任重大,也觉得很荣耀,故勒石。
一纸拓片不大,所承载的史料价值巨大,记录着曾经的沧桑和岁月印痕。年代久远的拓片,笔画相应完整;拓片的纸、墨及拓印技术的高低,都会影响拓片的价值。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碑帖拓本必然会受到市场追捧。古代碑帖破坏比较严重,数量愈来愈少,谁藏有旧拓本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人们的长期忽视,古代碑帖的价位还比较低;这些年传统书法开始回归,传统碑帖的需求有所增加,这种市场认可价仍远远低于其历史、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