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07日

深情的回望与多维的凝视

读庞惊涛的散文集《云上》

◎贾登荣

认识庞惊涛,是几年前在著名作家马平先生的新书《我的语文》发布会后的聚餐上。记得他当时着一件白色中式长褂,颇有仙风道骨韵味。席中,惊涛彬彬有礼地给别人斟酒,自己却滴酒不沾。悄悄问,才知他叫庞惊涛,是一名“钱学”研究者,已经出版了专著《啃钱齿余录》。过了不久,在另一场文学活动中,恰好与惊涛邻座,经交谈,才知他是西充人。他乡遇南充老乡,自然更亲切。于是加了联系方式,并经常拜读他的作品。再后来,他的每一部新作出版后,都送给了我。透过惊涛的《钱锤书与天府学人》《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大视野下的人文观察》《蜀书二十四品》等著作,才知道惊涛不仅是一位媒体人、出版人,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研究“钱学”,写评论,写散文,甚至还写小说,是一位勤奋的、才华横溢的多面手!这不,客居上海的我,又收到了惊涛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云上》。

《云上》是一部充满深情的回望之书。惊涛自大学毕业以后,就离开川北西充的老家,到异乡成都等地打拼。人到中年,对故乡的眷恋、怀想与日俱增。一有合适的节点,这种情绪就会喷薄而出,化为一篇篇情真意切的美文呈现出来。《云上》一书中的“老屋记”“苕食记”“南池师友琐忆”“十四夜”“外婆”“夏夜晒坝”等等,正是作家献给故乡、献给故人的礼物。写故乡、写故人、写美食、写风俗一类的散文,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一篇好的回望之作,并非轻易可得,它应该做到情感、信息、文本三者的融合、叠加、衍化。情感是基础,信息是内核,文本是载体。它们之间的有机衔接,才构成一篇好散文。这样的散文作品,才具有磁石般的力量,打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的共情。阅读《云上》能够发现,其中的诸多篇什,都做到了情感、信息、文本三者的较好结合,在诸多同类型作品中,算得上好散文。试以“老屋记”为例吧。作者从“祭祖”入手,开始追忆自家“生于1980年”,比自己还年轻的“老屋”。文章开篇的文字如是写道:“枯檐荣,春雨润,杂花生。一溜已经糟烂的老椽子后面,一树碧翠迎着软嫩慵慵的春光,也迎着我们几个清明祭祖的人。目之所及,衰朽老屋,光华粲然,恍然华堂。此时,游蜂纷绕,燕子衔泥,它们的处变不惊里,大约也还有识得旧人的情愫。”这段错落有致、充满强烈乡愁因子的文字,顿时把读者带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并迅速进入文本的叙述里,去感悟作者内心澎湃的情感;这条感情红线,也从此贯穿、弥漫于文本之中,把作者浓烈的故园情在婉转的讲述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铺展缕缕笔墨,从容不迫地讲述“老屋”诞生的时代背景、老屋建造的过程、老屋里的陈设家什、老屋的衰败现状等等,让读者慢慢品味“老屋”的具象、“老屋”的意义、“老屋”的寄托;与此同时,作者还将自己两次在成都购房置业的经历穿插其间,试图从另一维度印证一个家庭的变迁。透过作者的娓娓讲述,历史与现实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交相呈现,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间“老屋”的风貌与历史,更是一个家庭几十年间的命运史、嬗变史,也是一个时代发展史、进步史。交叉重叠的叙述,让文本不单薄、不单调,而是显得厚重、深沉。除了情感真、信息多的特点外,“老屋记”的文本也十分优美,字里行间诗情画意若隐若现,撼动读者的心扉。

阅读《云上》能够感觉,作者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囿于某个固定的圈子,而是不断尝试,拓展题材领域,创新文本写法。“多维凝视”,则成为《云上》许多篇章的又一鲜明特点。庞惊涛散文的多维凝视,首先体现在题材上。惊涛的这部《云上》,除了相当篇幅的怀什之外,还有大量的行走采风之作,如“安仁轻食记”“云上白鹭”“古驿新桥”“金川的颜色”“寻桂记”“花夜”等等。中国文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在行走中感受世界的精彩,在行走中吸取充沛的营养,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古代的作家、诗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所诞生的优秀作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不过,盘点这些年报刊上,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发表的行走采风之作,发现大量的作品仅仅算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应酬之作,絮絮叨叨、零零碎碎的记流水账之作,没有多少文学性可言,只是一堆汉字的堆砌物而已。产生这样的情形在于,一是有的作家本身并非在行走采风中去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而是把行走当成纯粹的休闲,自然也就没有用眼、用脑、用心、用情去观察社会、观察世态、观察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结果就只能草草交卷,炮制出那些没深度、没厚度、没温度的应付之作,难以产生优秀的作品;二是行走采风的变味。行走,本来应该是作家体验生活的个人选择,这些年却沦落成为集体的、大部队式的行动。行走采风,只是变相的吃喝玩乐聚会;这样的行走采风,只是浮光掠影、跑马观花,出不了好作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惊涛的行走采风之作,充满个人的独特观察,角度新颖,独树一帜。试以“金川的颜色”佐证吧!在梨花盛开的季节,作者走进了金川,他的眼前是“扑面而来的莹白衬托在碧蓝的天空”。不过,作者没有把视点仅仅放在梨花这一种颜色身上,而是独辟蹊径,把目光投向金川更广袤的原野。果然,多维的凝视,闪现出“金、蓝、绿、红、白”的五彩斑斓,作者从中发现,金川不只是拥有白色的梨花,而是拥有姹紫嫣红的色彩,是它们相互辉映、相互依托,共同装扮着这片多情的土地。思维就此打开,灵感就此涌出,作者分别以“金、蓝、绿、红、白”为题,去寻觅历史的金川,去书写多姿的金川,去呈现万千的金川。这样角度新颖的散文,当然是余味悠长,让读者难以忘怀。

庞惊涛散文多维凝视的另一点,则是指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探索。庞惊涛是中国传统散文的捍卫者、实践者,但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甘平庸的创新者、探索者。他继承传统的写作方法,也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写作方法,力求创作出有深度、有张力的佳作。这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在《云上》的“牛年六记”“南池师友琐忆”“良扇志”“去潜溪书院”等篇什中都能看到。这里仅举“百年一瞬”为例吧!乍看,“百年一瞬”好像是一篇寻访之作。寻访的对象是作者父亲的恩人——一位逝去的政府官员。的确,作者也讲述了这位官员对父亲一生带来的影响;然而,作者并没有把笔墨仅仅停留在“寻访恩人”这一维度上,而是展开思维的翅膀,讲述家族的来源、祖上的历史、父辈的经历,甚至杂糅了家乡的地理方位、河流信息等等,让一个原本线索单一的寻访之作,变成融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于一体的复合性散文。应该说,这样的书写,突破了传统叙事、抒情散文的桎梏,变得更加有深度、有厚度、有张力,更值得咀嚼、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