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14日

海螺沟发展旅游纪实

◎邓明前

这次“新闻出版界中国海螺沟首次考察”,由泸定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四川电视台记者彭小宁、岳新、王兴江,《四川日报》记者夏光平,北京人美摄影师卢援朝、编辑章东磐,四川美院杨勇,《重庆工人报》记者编辑芦生、卢进,北京首钢学院刘全明,《甘孜报》记者周文强(泸定大坝人),并由泸定县委党校副校长邓明前、县委统战部干部吕国权、县人武部政委赵宏、县人事局冉雪梅、县林业局职工王启松、县卫生局副局长范述方,海螺沟口青年农民周银录、张明秀、白灵等20余人陪同考察,后勤运输服务20余人,又是一次“大兵团”考察活动。决策、组织本次考察的是时任泸定县委副书记孙前(四川省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到甘孜州泸定县挂职)。孙前同志1985年策划指挥开工修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1986年10月27日举行纪念碑揭碑仪式后,他又着手干泸定开拓性的第二件大事。

孙前阅读海螺沟3份“考察评估报告”后,决心在他在泸定工作期间推动海螺沟旅游起步,助力泸定经济振兴。这位兼具旅游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挂职干部,用实际行动书写在泸定立德、立言、立功的夙愿。他务实的作风赢得全县干部群众好评。开发海螺沟,我与孙前志同道合,他是我遇到的贵人之一。我是孙前第一个点名参加考察的人,任务是一路上向他指认《报告》中110个景点,提示电视台记者、摄影师、录像师拍照、拍片的最佳时间、角度。10月28日下午,“新闻出版界中国海螺沟旅游考察队”顺利、安全出沟回到县城,全体同志应泸定县负责人邀请,在县委会议室就开发海螺沟旅游资源问题进行座谈。发言同志各抒己见,无不为海螺沟的迷人风景所倾倒,一致认为海螺沟是世界级的风景旅游区。海螺沟充满神奇色彩:无论是独特的冰雪风光,还是气势磅礴的山峦奇峰怪石;无论是冷热沸相济的大流量热矿泉,还是70平方千米原始森林及珍稀飞禽走兽,作为旅游、登山、探险、休闲、康养、科研的理想之地,处处显示着独具的魅力,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归。新闻出版界的同志把海螺沟丰富而神奇的旅游资源浓缩为“特、奇、野、壮”四字,表态要用他们手上的笔杆子、摄像镜头推介海螺沟。

同年12月25日,四川电视台播出了彭小宁等3人拍摄的海螺沟专题片。1987年第18期《中国电视报》公布:四川电视台选送的作品“四川泸定县海螺沟发现千年冰川”荣获1986年度全国优秀电视新闻一等奖;专题片《海螺沟》获优秀奖。《中国科技报》《四川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也发表了新华社通稿《海螺天下奇》。海螺沟在全国脱颖而出。1987年2月25日,时任甘孜州副州长胡克礼在香港《新晚报》记者采访中,整版刊用赵宏拍摄的海螺沟图片。《甘孜报》记者周文强所写的《海螺沟考察日记》在《甘孜报》《新观察》连载。

媒体报道“一鸣惊人”,引来“先睹为快”的旅游观光散客涌入海螺沟。然而,沟内没有供旅游者食宿、行、游设施,省、州、县感到压力不减反增,由此催生了第四次海螺沟考察。

1987年5月12—16日,我亲历第四次海螺沟旅游资源考察。

柳暗花明

1986年2月4日,泸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发文成立“泸定县海螺沟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海办”)。我以热爱旅游工作、善走山路、了解海螺沟景观资源、有野外独立生活能力为由,主动请缨到海办担当重任。3月29日,领导小组组长孙前约我到县委办在他的办公室见面,说省政府最近有人要来海螺沟考察:沟里没有路,没有人烟,泸定不想失去这一千载难逢的“送上门”机会。为保障省考察组“进得去、出得来、不出意外、顺利完成考察”,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派我进海螺沟,以最快时间测砍出一条通向1号冰川的“毛路”。

为解决民工测砍毛路的工钱,孙书记亲自约谈县林产品公司总经理魏昌耀,借给“海办”3万元。我代表海办签下借款协议为据。3月31日,我孤身一人背上口粮、铁锅、被卷离开县城,到磨西后步行进沟,当晚借宿共和四队周银禄家。在周的帮助下,4月1日,我从众多报名者中挑选出12位青壮年农民工,以每天每人1.6元劳务工资,组建起“海螺沟开路先锋”。2日进场:没有修路专业人员指导,没有测量仪器,我用“三点一线”笨办法,从沟口吊角五保户周家金竹林阳山一侧起点测砍毛路。视线开阔处,100米左右测砍一段;密林灌丛视线不好,20—50米测砍一段,逐日往沟深处延伸。4月22日,毛路测砍到1号冰川磨光面刻槽。返程出沟时想起没带卷尺,就砍根山竹,并用一条捆背包的棉带,一杆一绳从冰川刻槽量到磨西天主教堂坝子,再用借来的卷尺换算笔记本上“正”字笔划总数,得出全程30.7千米,其中新砍毛路25千米,路面宽1.2—1.5米。毛路串起《评价报告》中三分之二的景点。

砍毛路中,我又新发现“树抱石”“蜜月林”“石上林”“海螺灵石”等7个景点。毛路串起一、二、三、四号营地选址。“营地”一名,我引用《贡嘎山冰川图》标的登山路线“营地”一词。后来修公路进冰川索道下站以及架设输电线路,都沿测砍的毛路走向重叠前行。

这年5月初,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姜泽亭同志同意由省旅游局和主管全省风景名胜工作的省建委联合组织小组到泸定县海螺沟考察。由时任省旅游局常务副局长夏仲勋带队,成员有省建委处长刘祖仁,省旅游局规划处处长卢勋、办公室主任孙大明、宣传处摄影师林义平、企管处工程师郑汝宏,国旅成都分社王猷川、省军区林强;考察组特邀“评价报告”执笔主编、高工陈富斌参加,一行10人,平均年龄49岁,全是省内旅游风景名胜和摄影专业人士。陪同省考察组的有时任泸定县委副书记兼海螺沟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孙前、常务副县长陈鹰、副县长姚洪华、海办副主任邓明前、磨西乡党委书记陈银全、乡长朱国友、磨西派出所指导员林辉权、随队医生范述方、甘孜州建委主任珠吉。

5月12日,我在毛路起点周家竹林接到省考察组,给每人1根金竹杵路棍支撑双腿走上冰川,招呼大家扎紧裤脚避免被毛路上矮树绊倒。考察组到一号营地,用3个石头支起锅煮饭、炒菜,露餐别有风味。谈笑风生中,彼此拉近了心中距离。饭后,夏局长、卢勋处长问:“邓海办,海螺沟测砍和修游道的钱,县上给了多少?”我回答:“泸定木头财政好多年了,财政收入先保职工吃饭,没钱搞建设。测砍毛路和修路架桥的钱,是孙书记给县林产品公司经理协调、海办出面借的3万元,签有借款合同。”我从内衣兜取出“借款协议”递给卢处长。我补充说:“到期还不上借款,就拿游山道抵债,海办帮林产品公司修了一条伐木便道,海螺沟将变成伐木场,到时砍了树运到内地变现。”夏局长说:“你们不等不靠,借钱也要开发旅游,我还是第一次见。你们的实干精神和决心让我们感动、敬佩。你们这些经费,我们回到成都就想办法给海办拨笔专款把游山道修通。”夏局长、卢处长现场表态,雪中送炭,让我如释重负。

5月17日,考察组在磨西泸定第二医院(皮防院)住地小憩。18日,骑马翻雅家埂(海拔3800米)抵康定,考察跑马山。19日,向州委、州政府汇报。夏局长发言,传达了邓小平1979年1月6日同国务院负责人谈话精神:“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为什么不能大搞呢?要狠抓一下旅游和城市建设。”州县领导深受启发、鼓舞。

考察组回到成都,5月26日在给省政府的海螺沟考察报告中写道:“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共同看法是:甘孜州所属泸定海螺沟风景十分壮观,尤其是冰川奇观,举世罕见。旅游资源的价值之高,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得多;而进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比较容易,只要少量投入,稍事准备,就可以接待游客,这一点更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我们同甘孜州泸定县、康定县和雅安地区领导同志共同研讨后,大家决心在首先搞好保护的前提下,抓紧进行规划,做好相应工作,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和有控制、有组织的试行接待,稳步地发展以贡嘎山景区海螺沟现代冰川为中心的旅游事业。”当我见到这份报告,以及海办收到省旅游局资助的30万元和省建委拨付的10万元旅游设施建设专款时,顿感海螺沟“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