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公 文/图
11月15日,天色未明,寒意刺骨,色达县康勒乡阿交一村的第一书记李奎已经裹紧羽绒服,踏上了一天的征程。手中保温杯透出的微弱热气,瞬间消散在凛冽的寒风中。这已经是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日夜兼程的第六天。
在村委会,灯火通明。桌上摊开的全村医保缴费情况统计表,密密麻麻的红圈标示着尚未缴费的牧户。“今天必须跑完剩下的9户。”李奎啜了一口浓茶,嗓音沙哑地布置任务。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四人小队,随即分成两组,融入了沉沉的夜色与寒风之中。
汽车在崎岖的盘山路上颠簸行驶一小时后,李奎和驻村队员扎西多吉来到了第一户人家——66岁的飞拉奶奶家。“阿婆,我们是来帮您交医保的。”李奎在火炉边蹲下,耐心地说明来意。飞拉奶奶从木箱底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拿出叠放整齐的现金。“我不会用智能手机,儿子在远牧点,多亏你们来了。”老人握着李奎的手说。
这正是干部们最常遇到的情况——牧区通讯信号覆盖不稳,牧民们微信里没有余额,银行卡也未绑定。面对现实困难,驻村干部们选择了一个更原始的办法:收缴现金,代为保管,再统一驱车几十公里到县城的银行为群众逐一缴纳。
中午时分,李奎一组来到残疾牧民德波家中。德波坐着轮椅,从枕头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两百元钱。“去年我生病住院,多亏医保报销了大头,要不这个家就垮了。”德波感激地说。李奎小心翼翼地将钱装入专用信封,在登记表上认真勾画。这个简单的动作,他一周来已重复了上百次。
夜幕深沉,最后一站是牧民柔巴家。柔巴的妻子长期卧病在床,孩子还在读书。当李奎说明来意时,柔巴面露难色,翻遍衣兜凑出一些钱,小声商量:“要不,我先交一半?”李奎与多吉对视一眼,默契地悄悄垫付了剩余部分。“已经全交上了,放心。”他将医保缴费凭证轻轻放在柔巴手中,没有多言。
晚上十点,两路人马才陆续返回村委会,在办公室里开始清点当天收来的现金,逐一核对账目。桌角放着早已凉透的糌粑和馒头,这是他们今天的晚饭。“今日代收医保金25600元,涉及16户。”李奎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汇总数据。明天,他还将驱车前往县城,将这些承载着牧民健康希望的钱款悉数缴入医保系统。
窗外,高原的星空格外明亮。这条往返于牧区帐篷与县城银行之间的曲折山路,连接的不仅是牧民的医疗保障,更是干部与群众之间最质朴深厚的情感。
“医保是牧民的‘健康靠山’,不能因为地处偏远、信号不畅就让任何一位群众断了保障。”康勒乡乡长泽绒绒姆表示,下一步,康勒乡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医保缴费、社保认证、补贴申领等高频服务事项,每月定期组织服务小分队深入牧区深处,用干部“多跑路”换来牧民群众的“少跑腿”,让基层服务有力度也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