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仲霖 文/图
高原的风裹挟着赤诚,驻村的路承载着担当。2024年7月,由甘孜职业学院派驻的“资源枢纽”第一书记林竹、四川省文旅厅派驻的“技术尖兵”邓兴、理塘县高城镇本土“双语桥梁”泽仁正呷组成的3人驻村工作队,肩负组织重托进驻理塘县高城镇更登亚批社区——这个2021年落成、承载1461户5298名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的“高原新家”。三人各亮专长、优势互补,以急难救助的“暖心光”、产业造血的“增收光”、治理提能的“安心光”驱散高原寒意,在涉藏地区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书写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感温暖”的生动答卷。
“暖心光”纾困 把“烦心事”办成“暖心事”
“林书记,求你帮帮我们家!”一次走访中,脱贫户郑玛它的儿子拉着林竹的手泣不成声。这个5口之家深陷困境:户主2023年确诊神经肿瘤,长期治病耗尽家中积蓄,2024年病情恶化还需12.5万元手术费;儿子多吉患肾病、肺结核无法务工,儿媳全职照料病患无收入。
“你的难处我们给你想办法!”林竹第一时间争取到派驻单位的资金支持,牵头包揽材料整理、政策申报全流程,连夜核对病例、收入证明等10余项材料,连续3天奔走于县、镇两级部门协调跟进。“莫急,政策我们帮你吃透,手续我们全帮你跑!”泽仁正呷发挥双语优势,用流利的藏汉双语一遍遍解读政策、安抚情绪,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家常话,让群众全程心里有底。邓兴则亮出“技术绝活”,将零散材料梳理成规范的电子台账,线上高效提交申报资料、跟踪审批进度,将原本需要10天的流程缩短至5天,为救助争取了宝贵时间。
最终,工作队成功为郑玛它一家争取到近13万元的专项医疗救助金,解了手术费燃眉之急。考虑到这个家庭的长远生计,林竹又联动社区资源,安排多吉从事小区保洁工作,月增收1300元。后续,他还通过州内医疗系统资源,协调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父子俩提供定期义诊服务。
截至目前,工作队已为23户脱贫户建立动态帮扶台账,累计协调医疗救助、临时生活补助等资金6.2万元,帮助4户困难家庭解决就业难题,用实干兑现“不让一个家庭在高原掉队”的承诺。
“增收光”造血
把“沉睡资源”变成“致富活水”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致富才是硬道理。”如何让社区40万元集体资金焕发生机,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是工作队面临的核心课题。立足理塘县牦牛产业这一本地特色优势,三人迅速分工、精准发力。
林竹发挥“资源枢纽”作用,牵头对接县内3家农产品销售企业,逐一洽谈合作模式、分红比例,为集体资金寻找靠谱的“增值路径”;邓兴运用专业知识,对“飞地入股”模式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市场风险测算,制作详实的可行性报告,还搭建起简易收益测算小程序,直观展示资金收益情况;泽仁正呷则带着报告和小程序挨家挨户走访,结合本土案例,用双语讲解合作模式、分红机制,耐心解答“钱投出去会不会亏”“分红能不能兑现”等疑问,彻底打消群众顾虑。
最终,工作队成功促成社区集体资金入股理塘县高城鹏飞牦牛肉食品公司,每年按总投入5%享受固定分红,首年分红达2万元;同时,与该公司签订就业优先协议,公司优先吸纳社区适龄群众务工。“以前集体资金攥在手里没处用,现在能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居民格绒通过选拔进入该公司,从事牦牛养殖工作,月均收入超1200元,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已有11名社区群众在该公司实现稳定就业,首年2万元集体分红已按规划用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升级,添置篮球架、乒乓桌等设施。邓兴还借助行业资源,协助社区对接电商平台、文旅消费渠道,设计特色农产品包装、搭建线上销售页面,拓宽风干牦牛肉等特色农牧产品外销路径,让群众手中的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沉睡”的集体资金活了,群众的增收路宽了,社区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
“安心光”治理
让“陌生地”变成“安心家”
“以前巡逻靠嗓子喊,现在对讲机一响就能呼应,数字化台账查信息又快又准!”网格员洛绒扎西手持新装备,点开手机里的社区管理平台,语气里满是底气。作为搬迁社区,更登亚批社区涵盖6个小区、23个居民小组,网格化管理任务繁重,语言沟通、应急处置、信息管理是主要难点。
工作队针对性补齐治理短板:林竹统筹协调县级相关部门资源,成功争取到17台对讲机、14具灭火器等13类实用物资,总价值1.9万余元,全面覆盖日常巡逻、应急处置全场景;邓兴发挥计算机专长,搭建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居民信息、诉求清单、巡逻记录、矛盾调解情况等全部纳入线上管理,还开发简易诉求上报小程序,群众扫码就能提交需求,后台实时提醒处理,大幅提升治理效率;泽仁正呷则凭借本土优势和双语能力,成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的“暖心桥梁”——用藏语讲解医保、养老、防诈骗等政策,结合本地习俗化解邻里纠纷,用“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调解口角,用传统礼仪化解家务矛盾,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三人还联动23个“石榴籽”工作队与居民小组,建立“每周一走访、每月一议事”机制,累计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技能培训等活动42场。无论是鸡毛蒜皮的摩擦,还是生活诉求的反馈,都能通过“线上小程序+线下走访”,实现“当天回应、就地化解”。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搬迁带来的陌生感渐渐消散,对“新家”的归属感愈发浓厚。
郑玛它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后第一时间带着哈达来到办公室道谢;多吉凭借踏实肯干,从保洁员成长为小区物业骨干;社区里的笑脸多了、增收路宽了、邻里情浓了……高城镇更登亚批社区3人驻村工作队,以“资源枢纽+技术尖兵+双语桥梁”的黄金组合,用“三束光”让帮扶有温度、发展有力度、幸福有质感,为涉藏地区搬迁社区帮扶工作写下了生动范本。未来,他们将继续与社区群众同心协力,让高原“新家”的幸福之花越开越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