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麦 何晓红 文/图
时下,海拔4000多米的道孚甲依拉措景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澄澈如镜的湖面倒映着金黄的落叶杉林,远处雪山皑皑,这幅高原秘境画卷正吸引着八方游客。
“刷到朋友发的照片就挪不开眼,提前半个月订了民宿。”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小玉站在湖边,不停用手机记录眼前的美景,“实地比照片还要美上几分!”
美景背后的守护
这份“颜值”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环境保障体系。数据显示,8月以来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其中10月秋景最盛时日均客流突破2000人。面对激增的客流,当地通过精细化管控守护着这片净土。
每天清晨8点,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垃圾清理组就开始巡湖,他们仔细清理步道和观景台,党员志愿者呷多表示,“连石块缝隙里的纸屑都不能放过”。
据介绍,乡村两级实行“不破坏原生环境”的清理原则,避开植被根系,并实施垃圾分类。这套环保体系让湖畔草甸保持葱郁,野生动物活动不受干扰,湖水水质常年保持清澈见底。
高原旅游更安心
在景区入口处的党员志愿服务点,重庆游客杨明因高原反应扶着栏杆脸色发白,志愿者呷瓦达吉立即送上便携氧气瓶和温水。这个由乡党委设立的服务点安排乡村两级干部常年值守,免费提供开水、应急药品和咨询服务,成为游客的“安心驿站”。
安全规范同样覆盖到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候车点,村民仁日的摩托车擦得锃亮,反光条格外醒目。“乡里统一组织安全培训,要求戴头盔不超速。”仁日说,这两个多月他通过载客服务已收入两万多元。现场还有专人维持秩序、记录数据,确保服务规范有序。
旅游经济惠及民生
景区入口处,呷绒扎西的现烤牦牛肉串摊位前香气四溢,“我最多一天能卖两千多块,比以前放牧强太多!”呷绒扎西笑着说。
在甲依拉措,像他一样吃上“旅游饭”的农牧民共513户,总增收已超过400万元。曾经的放牧能手们,如今靠着发展乡村旅游,有的摆摊,有的当向导,有的开民宿,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让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
吾冲科村村民罗孜的民宿里,藏式花纹被褥、自制风干牦牛肉透着浓郁高原风情。“以前在拉萨打工,一年省吃俭用只剩3万元,现在旺季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还能照顾老人。”他特意为游客准备了免费制氧机和常用药,贴心的服务让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
高原秘境焕发新生机
甲依拉措的旅游实践是道孚县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的生动缩影。该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创新打造丹道环线、规范提升川西环线(道孚段)、积极融入天龙湖环线,串联墨石公园、亚拉雪山、玉科草原等资源,实现串点成线,设计出3条精品徒步路线,并开发露营、牧旅体验等项目,推动形成“全域联动、多点开花”的旅游新格局。
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该县累计接待游客175.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435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像甲依拉措这样的高原景区,正从“颜值”走向“价值”,从单一景点走向全域旅游。
“我们将加大木雕、彩绘等藏式文创品的开发力度,让游客多带些‘高原记忆’回家,村民也能多挣一份钱。”县文化广播和旅游局副局长朱丹丹表示,下一步要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夕阳西下,甲依拉措湖面泛着金光,罗孜的民宿亮起温暖的灯光,游客与村民围坐院中畅谈,烤串的香味在高原的夜风中飘散。这片秘境的美景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更成为推动道孚县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自驾推荐路线:
1、成都—四姑娘山—丹巴—党岭村—吾冲科村甲依拉措(全程约450公里,8—9小时)。
2、成都—康定—新都桥—八美墨石公园—龙灯草原—道孚民居—玉科草原—吾冲科村甲依拉措(全程约570公里,8—9小时)。
3、成都—四姑娘山—丹巴—道孚八美亚拉雪山、木雅嘎达、墨石公园—龙灯草原—道孚民居—吾冲科村甲依拉措(全程约580公里,8—9小时)。
路况提示:
部分路段为碎石路,建议SUV或越野车;冬季(11月后)部分路段积雪,需备防滑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