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雪峰 文/图
【人物档案】
余德春,现任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20余年来,余德春带领村民寻找致富路、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家政劳务、羊肚菌种植、乡村旅游等,帮助村民脱了贫、致了富,水子一村从昔日的穷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余德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5月,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敢闯敢试,拼出幸福新生活
“水子一村山旮旮,天干雨旱地光光,有儿不去挑担担,有女不去磨背背。”这句顺口溜是水子一村昔日的生活写照。如今的水子一村,发展特色民宿旅游和种植羊肚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让村民逐步走向富裕。
“我们一村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是余德春带领大家苦干实干的结果。”只要一提起余德春,村民们交口称赞。
1998年,余德春组织成立了家政服务队。她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里妇女加入,跑断腿说破嘴,仅有3人跟着她进了县城。一年后,余德春的服务队换回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报酬。服务队迅速壮大至39人,每人年均增收3000余元。家政服务队逐步走向稳定,余德春又转战基础建设,承包了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劳务项目。这一年,她带领乡亲们在施工现场背水泥、扛沙袋、搬砖块、砌堡坎,忙得一身泥,像个“女汉子”,劳务队户均增收1.78万元。
尝到甜头后,劳务队迅速壮大,劳务队户均年增收从一万多元攀升至2.8万元。她的付出换来了村民们的信任。从2004年当选至今,余德春在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2020年,她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针对群众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余德春不遗余力,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修桥、修河堤、修通户公路,带领村“两委“和全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发展“农旅+文旅”产业……水子一村的面貌悄然改变,低矮破旧的房屋逐渐被白色民居取代。面对前来取经的乡邻,余德春说:“村民信任我,选我任村干部,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带领大家挣钱奔好日子。”
为了实现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解决部分家庭因劳务外出难以照顾家中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余德春尝试在村里发展羊肚菌产业。
菌种下播后,余德春整天“泡”在地里记录温度、湿度、光照。一年下来,羊肚菌试种成功。第二年,种植户扩展到15户,余德春自掏腰包带领种植户到成都市金堂县实地学习技术,年底户均增收1万余元。“目前,我们村一共有130多户村民种上了羊肚菌,一亩地平均能挣1.6万元。” 余德春十分欣慰地说。
余德春依托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和水子一村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动员村民发展餐饮、休闲娱乐、民居接待等旅游产业。如今的水子一村,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房屋、一家家服务周到的民宿,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全村户户具备民居接待能力。余德春开拓多元产业,依托国道区位优势,发展18家民宿旅游,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牵头成立德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80余亩,招商引进“好医生”集团,多方增加群众收入。去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
履职尽责,人民代表为人民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2023年余德春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余德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围绕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余德春呼吁妥善解决野生动物侵害农作物这个“老大难”问题。每到夏秋季节,大量野猪和猴子下地啃食庄稼,成片的农作物被侵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收益,也影响了守牢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余德春建议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制定明确的补偿标准;建立野生动物损害预警干扰系统,像组建生态护林员一样组建驱赶守护队伍,最大程度保护农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寸耕地;对野猪等严重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的国家二级保护以下野生动物,从法律和政策双向明确其繁衍规模,依法开展必要的有计划捕猎,有效消除其与人类生存相冲突的“不和谐”因素。
“人大代表就要当乡亲们的连心桥。”余德春始终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她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村干部,怎样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是我努力的方向,这两年我积极争取资金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劳务输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民宿,带动周边群众参与,乡亲们反映的心声,我积极联系各个部门争取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余德春提交的两份建议,字字关乎甘孜州绿色发展。“甘孜州清洁能源具有水多、光强、地形好、互补性高、运距短五大优势,但全州电力外送容量仅1805万千瓦,产生大量弃水弃光弃电,不仅造成大量清洁能源浪费,而且面临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有力使不上的窘境。若持续受电力外送通道问题的制约,甘孜州弃光弃水问题必将进一步加剧,进而制约涉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此外,余德春还围绕甘孜州隧道用电执行居民电价、给予高寒高海拔城镇供气供暖供氧政策支持、支持甘孜州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余德春认为,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仍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丹巴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丹巴县没有高速公路,现有的4条出入县境国省道路抗灾能力弱、可进入性差,道路交通仍然是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建议国家交通部门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补齐高速公路、山地轨道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实现交旅融合一体化发展。”余德春说。
在余德春看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甘孜州铺筑了“振兴底色”,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关键要打好“特色资源牌”、唱好“生态经济歌”。她建议国家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机产品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牦牛产业集群、青稞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甘孜州打造“有机之州”,推动有机产业全链条发展,助力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让更多市民吃上“圣洁甘孜”绿色有机的“甘”甜“孜”味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就是我们的作战图。”余德春望着远处雪山映照下的光伏矩阵,目光如炬,“我们要让每一缕阳光都变成致富能量,让每一滴山泉都涌出幸福滋味,让‘村兴民富藏乡美’的愿景在雪域高原生根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