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科技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细读《意见》,令人触动的不是宏大的目标表述,而是其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学科融通、因地制宜、遵循规律。这精准点破了当前科技教育的突出短板。现实中,部分学校存在“重技能轻精神”的倾向,将编程、机器人等课程简单等同于科技教育,却忽视了科学精神、伦理素养的培育;也有地方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把科技教育简化为参观科技馆、参加竞赛,缺乏常态化、浸润式的实践引导。科技教育的真谛,在于“科技+人文”的双向赋能,而非厚此薄彼的单向突进。《意见》强调“协同贯通”,正是要纠偏这种失衡——当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思考“技术如何造福社会”,在科学探究中懂得“创新需要敬畏伦理”,科技教育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科技教育,是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范式革命。《意见》提出“守正创新、遵循规律”,精准把握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守正”是守住因材施教的根本,避免科技教育陷入“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创新”是打破学科壁垒,让科技教育自然融入日常教学肌理。当前,一些农村学校面临“想创新却缺资源”的困境,而部分城市学校则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浮躁。破解这一矛盾,既要像《意见》要求的那样,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虚拟仿真实验等前沿资源;更要立足地域实际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不必强求所有学校都开设高端科技课程,而是要在自然观察、手工制作等基础实践中培育科学思维。这种“普及性基础+个性化提升”的模式,才是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科技教育落地,关键在于“协同+实效”的系统发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科技教育场域。政府需发挥统筹作用,建立动态资源清单,让学校能够便捷对接科研院所、企业的优质资源;高校亟需完善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前沿科技与基础教育同频共振;家庭则要转变“重分数轻探究”的观念,从“旁观者”变为“同行者”,让厨房的化学反应、阳台的植物生长都成为科学实践的小天地。唯有形成“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合力,才能破解资源分散、动力不足的难题,让科技教育真正扎根校园、融入生活,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因为今天的科技教育,就是培育明天的“国之重器”铸造者、科技应用探路者、科学火种传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