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一个常被提及却仍存有许多误解的词语。科学地认识它,是消除恐惧与歧视的关键。
一、HIV与AIDS:病毒与疾病
首先,必须分清两个概念: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是导致艾滋病的病毒本身。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是HIV感染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所导致的疾病状态。
感染HIV不等于患上艾滋病。及时治疗的感染者可以终生不发病。
HIV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它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当CD4细胞被大量破坏,人体抵抗力崩溃,就会发生严重感染或肿瘤,此时即为艾滋病期。
二、传播途径:只有三种
HIV只能通过含有足够病毒的特定体液交换传播,途径只有三种:
1、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制品、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工具等。
2、性接触传播:这是全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无保护的阴道性交、肛交、口交均有风险。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是预防的有效方法。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传给婴儿。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此风险可降至1%以下。
日常接触绝不传播,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室、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都不会感染。请给予感染者平等的尊重。
三、 感染后的历程
1、急性期:感染后2-4周,部分人出现短暂流感样症状,也可能无症状。此时传染性极强。
2、无症状期:可持续8-10年或更久,患者外表健康,但病毒在持续破坏免疫系统。
3、艾滋病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危及生命。
四、治疗与预防:科学带来希望
治疗:可管理的慢性病
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感染者可以长期抑制体内病毒,维持正常生活。其意义最重大的突破是 “U=U”,即:持续检测不到=不具传染力。当感染者坚持治疗,病毒载量检测不到时,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为零。这既是强大的预防工具,也是消除污名的有力武器。
预防:多管齐下
1、行为预防:坚守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
2、检测咨询:发生高风险行为后,应主动到疾控中心或医院进行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3、暴露后预防:在可能暴露于HIV的72小时内,尽快就医服用阻断药,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4、暴露前预防:持续存在高风险行为者,可每日服用特定药物进行预防。
如今,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我们最大的敌人不再是病毒,而是无知、误解与歧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包容之心对待他人,才能最终战胜艾滋病。
州疾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