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理塘,寒意渐浓,在高城镇依法治理办的办公室里,镇、村(社区)干部们围坐在资料桌前,对着《矛盾纠纷台账》逐一标注诉求类型、梳理调处要点——这是该镇推行“室内研判+现场调处”解纷模式的日常场景。
“我们镇矛盾纠纷多涉草场、邻里,先在办公室把政策、症结摸准,现场调处才能更高效。”新调任高城镇依法治理办负责人的洛绒泽旺向笔者介绍。近日,针对德西二村牧民群珠反映的“邻居乡镇牦牛越界啃食草场”问题,镇、村干部们先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条款、调取草场确权档案,明确依据后立即赶往现场。在草场边,干部用藏汉双语讲清承包权边界,结合牧民互助传统劝解开导,不到1小时,双方既达成牛羊管护协议,还约定转场季互帮互助。
针对城区施工方工程推进影响出行、居民楼电杆倾斜线路脱落等诉求,县城辖区内六个社区均采用“室内研判定方案+现场调处定结果”模式:联合镇司法所、高城派出所梳理法律依据,现场用“家常话”讲法理、“共情式”消隔阂。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该模式已化解矛盾12起,调处成功率100%。
“把政策的‘理’和服务的‘情’融在一起,群众才更认可。”高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计划在六个社区设“法治便民联络点”,让室内精准研判与现场温情调处更紧密衔接,以法治力量筑牢高原基层治理防线。
理塘县高城镇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