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19日

时空折叠中的文明对话

◎谢尚园

孙昌建诗集《江河万古流》是首部串起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浙江诗路文化带的诗集。诗集最吸引我之处,在于诗人以独特的时空折叠艺术,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场域。

在《三个贺知章》中,“一个曾经写过几首诗/一个做成雕塑立在村口/还有一个进入了知章村”,诗人别出心裁地以三重身份解构历史人物贺知章。“桌上有几个快递/有一个就是寄给贺知章的”,当快递这一极具现代感的元素闯入诗行,瞬间打破了千年时光的壁垒。这种联系跨越时空,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在古今碰撞中迸发出新的诗意火花。如非作者心中有大智慧大认知,又怎么会有这样雄浑的想象呢?

《良渚水边》中,“我本想写一首诗的/后来我拍了一张照片”的无奈转换,深刻暗合着传统诗意在图像时代的式微。在传统的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然而,在图像时代,拍照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照片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外观,但却难以传达诗歌所具有的深邃意境和丰富情感。这种从写诗到拍照的转变,不仅是创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化传承与表达方式在时代变迁中的缩影,反映出传统诗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但是,也更凸显了文字这一特殊的功用,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巨大作用。

《丹霞地貌说》诗人通过现实意象的植入,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场域。“正如考证白毛乌骨鸡的谱系/在水边已经难觅它们的踪迹”,白毛乌骨鸡的谱系考证象征着对地域文化根源的追溯,而其在现实中的消逝则暗喻着传统生态与文化记忆的流失。这与丹霞地貌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形成对照。这种将地貌文化与现实生活事物的关联,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通过时空折叠,让远古地质的沉默诉说与当代文化消逝的喟叹形成跨时空的对话,引发对文明存续与自然演变的深层思考。现今的非遗传承,不也是同样的需要吗?

《玉海楼致孙诒让先生》诗中的现实场景描写同样是时空折叠的生动注脚。“母亲在给穿汉服的小孩拍照/牙牙学语之乎者也的诵读/仿佛是在映衬流逝的光影”,汉服、古文诵读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元素,在现代相机的镜头下定格。母亲与孩童的场景是当代生活的切片,却与玉海楼中沉淀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新旧文明在这一画面中碰撞、融合,构成了时空折叠下文明对话的鲜活图景。

在这个时空折叠的对话场域中,每一处地理坐标都成为文明传承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它们既保留着历史的放射性,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折射出现实的光谱,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变迁的趋势。《江河万古流》以其独特的诗意解构与文化叩问,让我们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也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但是归根结底是现实的。合上书卷,我心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