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11月19日

探寻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聂难

在文旅融合、大众求知欲高涨的当下,博物馆早已告别沉闷刻板的旧印象,成为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枢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厚重记忆与无限可能。李翔、一森合著的《博物馆简史》,恰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大门,引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博物馆从萌芽走向繁盛的前世今生。

翻开《博物馆简史》,作者精心编排的架构一目了然。全书以时间为序,分为“起源与探索:18世纪中期—1914年”“发展与演变:1915年—20世纪50年代”“危机与展望:20世纪60年代—21世纪”三个篇章。这种线性叙事条理清晰,读者能直观把握博物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18世纪中期,许多私家博物馆向公共机构转变,英国和北美率先探索公众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启博物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进程。一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历经战争与经济动荡,人们对和平与历史反思的渴望推动博物馆革新,“大而全”与“专而精”结合的新模式取代传统填充式博物馆,不少底蕴深厚的场馆借此完成职业化转型。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经济压力袭来,博物馆为适应时代,踏上产业化、市场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路。

作者凭借深厚的跨学科功底,从社会学、艺术史、人类学等多视角剖析博物馆。社会学层面,博物馆是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与推动者,在不同时期承担启蒙民众、凝聚社会共识的重任。艺术史角度,博物馆建筑风格与展陈方式的演变宛如一部无声艺术史。文艺复兴时,它是汇聚知识的“知识神殿”;战争期间,成为慰藉心灵的“精神庇护所”;后来又演变成纯粹的“白立方”艺术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书中提及柯布西耶的“无限生长博物馆”理念,将建筑黄金分割比例、几何外形与标准化内部设计结合,旨在实现轻松扩建且不破坏自身形态,这一尝试虽有争议,却反映出博物馆功能从注重外观到关注内部实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人类学视角看,博物馆珍藏承载着不同民族、地域的集体记忆与持久价值观,为人类追溯根源、探寻文化多元性提供重要窗口。

书中对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的梳理也十分亮眼。早在公元前11世纪后期的周王朝,就有祭祀先祖神庙中供奉珍宝的行为。封建王朝历代皇帝设有专属文物存放空间,民间私人收藏自宋代蓬勃发展,北宋金石学在文物整理登记方面成果显著。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萌芽,张謇1905年创立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近代博物馆探索。此后,故宫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相继成立,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35年中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迎来春天,数量增多,功能日益多元,在文化传承、教育科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下,博物馆机遇与挑战并存。它成为热门文化打卡地,却在商业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平衡中艰难摸索。《博物馆简史》敏锐捕捉到这些困境,凭借作者丰富的从业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深入剖析背后原因,为从业者及读者提供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总之,《博物馆简史》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佳作。它以生动笔触、详实史料,全方位呈现博物馆200多年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博物馆专业人士,还是对博物馆文化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收获对博物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进而更加珍视这座人类文明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