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3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经1

第02版
经2

第03版
经3

第04版
经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8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州民族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2-08-18

学生接受现代化教育。

数字亮点:未来10 年,我省每年筹集7 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民族自治地方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教师工作周转宿舍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学校装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民族文字教材等方面。今年,我州安排的2012年“十年行动计划”省补助资金达15850万元,拟投入基本建设资金9369万元,教学仪器及图书购置500万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3081万元,远程教育资金2000万元,师资培训600万元,卧具采购300万元。

■ 本报记者 赵春燕 见习记者 南泽仁 文/图

现就读于理塘县二完小二年级的降央卓玛来至离县城80多公里的藏坝乡,家庭十分贫困。谈到女儿如今的学习,她的妈妈益西卓玛激动地说:“我们是牛场娃,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娃娃能同城里人一样上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一年还要补助1200元生活费,感谢共产党!”世界高城理塘县投入资金600万元,在县城建立了布局规范、学习生活设施配套、教学设备齐备、教育质量在全县最好的寄宿制示范学校二完小,使在校生规模达到1608人,即使远离县城,农牧民送子女就读该校的愿望也非常强烈,出现了“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我要到好学校读书”,学校“找学生读书”向“家长主动找学校送子女读书”的可喜变化,每年秋季开学招生,学校门庭若市。

乡城县青德乡寄宿制学校是一所占地60亩的片区寄宿制小学,现在它已成为当地闻名的乡村花园学校。不仅有多媒体教学区、现代化生活区,还有健身室、图书馆等等,800多名藏族山村孩子,正在这里享受着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资源。从最初解决山区孩子“难上学”的初衷,到现在要解决山区孩子“上好学”的目标,乡城县寄宿制教育模式的喜人变化已经显现。

校舍破破烂烂、学生三三两两是色达县学校境况十年前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当地办学条件已焕然一新,学校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

……

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2001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进行了安排部署。计划从2001年开始,用10年时间,每年筹集3个亿的资金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行动计划”的有力推动下,我州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服务,教育为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年来,国家、省、州共投入各类教育资金17.64亿元。全州学校校舍面积由2001年的71万平米增加到2010年142.03万平米,净增35.03万平米。远程教育设备覆盖率达100%,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较大突破,我州办学条件大力改善。

教育经费的加大投入使我州“两基”攻坚全面推进,入学巩固率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秋季学期,全州中小学学生数从2001年的94000人增加到144120人(其中小学105955人、初中38165人),增加幅度达53.2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95.3%;初中适龄儿童净入学率87.9%,巩固率93%;普通高中在校学从2186人增至8665人,增幅达296.39%;幼儿园入园儿童从2001年的5346人增至11728人,增幅达96.63%。中职在校学生从3545人增至10590人(其中内地“9+3”中职在校学生6809人,州内中职学生3781人),增幅达198.73%。完成18个县的扫盲任务,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全面完成18县“两基”工作,“普九”人口覆盖率从66.46%升至100%。同时,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新建了一批规模大、效率好、质量较高的寄宿制学校,在满足“两基”攻坚要求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办学,中小学校点从2001年的1158所缩减至706所,义务教育办学效益逐步得以体现。中职学校4所(州职业技术学校在建)、幼儿园322所,全州教育结构布局基本得以优化。全州寄宿制中小学生由2001年的2万余人增至88459人,享受贫困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达到71233人,在寄宿制学校就读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1.38%。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标准化管理逐步规范,办学效益日益凸显。全州建立起了一支基本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2010年,全州教职工10239人。近年来,我州共计投入师训经费1137万元,全面开展了省、州、县、校四级师资培训,有力推动了教师继续教育,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自2006年以来,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补助生均公用经费小学330元/生/年、初中560元/生/年。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从2006年小学每生每年补助400元、初中600元提高到中小学生均每年1450元),切实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州、县均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社会助学等。州上建立了贫困高中学生和考入大学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贫困农牧区高中学生每年每生600元,按考入“院校”一次性资助考入大学的贫困农牧区学生3000元、5000元等,仅2009年州级非义务资助款就达近412.57万元。

根据省委书记刘奇葆的相关指示精神,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9+3”免费教育计划(资助“9+3”免费中职生每生每年6500元,州内中职学生也享受了国家中职教育资助政策)这一重大教育惠民工程,使全州6809名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赴内地就读中职教育学校,掀开了教育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目前,第一批中职学生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去年,四川省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提出了“到2020年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力争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未来10 年,在中央教育专项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同时,我省将按第一个《行动计划》筹资渠道,每年筹集7 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民族自治地方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教师工作周转宿舍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学校装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民族文字教材等方面。今年,我州安排的2012年“十年行动计划”省补助资金达15850万元,拟投入基本建设资金9369万元,教学仪器及图书购置500万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3081万元,远程教育资金2000万元,师资培训600万元,卧具采购300万元。如今在我州各乡镇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借着“十年行动计划”的春风,我州民族教育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袁飞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