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征求意见、制定纪律等多项措施,构建群众工作大格局。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是派出19个县委群众工作组,抽调精通藏汉双语的干部,到达每个行政村深入宣传州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230多场次,覆盖农牧民群众48562人。二是县电视台开办了群众工作宣传专栏,“巴塘手机报”刊发了400多篇群众工作动态信息。三是发放2500多套《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资料汇编》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群众工作手册》,干部职工人手一册,全面开展学习教育。全县干部群众做到了家喻户晓,一致拥护支持州委的决策部署。 2.全面征求建议意见。一是要求干部职工广泛向农牧民群众征求我县如何开展好群众工作的具体建议意见,并将收集到的意见整理汇总,按照一般干部至少2条、科级干部至少5条、县级干部至少10条的要求上报,以更好落实州委的决定,目前已收集各类建议意见5584条。二是全面梳理分析这些建议意见后,自下而上制定了各村组、各乡(镇)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已初步形成全县总体实施方案,又下发给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再次征求意见,做到方案科学、民主、合理,可操作、讲实效。 3.制定群众工作纪律。一是制定了“十不准、十务必”群众工作纪律(不准简单应付、务必建立机制;不准弄虚作假、务必公道正派;不准敷衍塞责、务必转变作风;不准阳奉阴违、务必政令畅通;不准流于形式、务必扎根基层;不准滥用职权、务必守信谨慎;不准以钱代帮、务必真情爱民;不准铺张浪费、务必轻车简从;不准玩物丧志、务必自律自警;不准无所事事、务必务实创新),建立跟踪督查机制,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开展全面督查,前期通报批评了工作推进迟缓的5个乡。二是不准简单以送钱送物替代群众工作,规定所有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绝不允许公权私用、拿公款公物作人情,去送给自己或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结对认亲户。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提倡个人自愿、量力而行,并用在解决群众困难的刀刃上;对单位捐赠的钱物,要求交由所在地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用在解决群众的紧迫问题上。三是对结对认亲户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若属干部个人力量不能解决的,经调研、收集、整理、汇总形成相关报告,交由各乡、村组织和群众工作组把关,逐级上报,严格依照项目管理办法和程序,按轻重缓急逐项逐步解决,不允许单位或领导动用公共资源私下给项目、给资金,以避免因帮扶单位经济能力的差距导致群众之间相互攀比,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四是强化对干部的感恩教育,要求广大干部职工首先做到感恩老百姓、感恩党和政府,为自己的结对认亲户做好表率,教育和引导群众感恩守法。五是要求干部职工开展群众工作形象要端庄、健康、阳光,不准做老百姓不喜欢、甚至反感反对的事,不准酗酒、打麻将、玩纸牌,不准谈论损害党和政府及干部自身形象的话题。六是号召全县干部职工要真正像对待自己亲戚那样去对待结对群众,帮忙动个脑、跑个腿、指个路、出个主意、想点办法,平常多走动,红白喜事要帮忙,逢年过节要走亲,排忧解难多用心。目前,全县2543名干部职工与9070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结对认亲工作,61名领导干部爱心帮扶了122名孤儿,落实了329名“三无”人员、858名持证残疾人的帮扶措施。 4.建立群众工作电子数据库。正在制作电子结对认亲卡,正面是干部全家与结对户全家的“大全家福”照片。输入卡号和密码,即可在管理系统中调阅该户群众“住地、人口、住房、土地、牲畜、现金收入、消费支出、困难问题、今后打算、帮扶措施”等十大类全面、准确、详实的档案信息,图文并茂,实时更新,永续利用,作为干部职工帮扶和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5.构建群众工作大格局。一是全力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中学习教育、查找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跟踪督查和奖惩逗硬六大环节的工作,为群众工作全覆盖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康宁寺、曾则寺依法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推进顺利,全县“同心同向”活动全面铺开,对寺庙和僧尼群众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有新进展。三是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教育扶贫、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四大举措,在全县开展全域扶贫、实现全民致富,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目前,在积极推进全县群众工作全覆盖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县群众工作全覆盖总体方案和“六大活动”实施细则已下发到基层,正广泛征求意见,还没有最终形成;二是个别单位、少数干部依然对开展群众工作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行动迟缓;三是由于正值松茸季节,产区还有部分群众在山上,这些群众的结对认亲工作还没完成;四是个别单位、少数干部仍然存在以送钱送物替代群众工作的现象,正在引导纠正;五是制作电子结对认亲卡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录入等工作量较大,制作时间较长,因此还没有发放到群众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