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周2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9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人游侠歌(一)
2012-09-16

■ 扎西次仁

我是逍遥的游侠,

逍遥的游侠不可信,

可信的不是游侠。

我是逍遥的游侠,

逍遥的游侠没有爱,

有爱的不是游侠。

这是康巴地区不为人们所注意和重视而在特殊的人群中广泛流传的,被称为“昌鲁”的特有的一种民歌。“昌巴”是藏语,意为“说慌者或说大话者”,亦解“贼、盗”。“鲁”是藏语,意为“山歌”。“昌鲁”就是一些经常活跃在山林草莽间,被康人称为“夹巴”(强盗)的康巴汉子所唱的山歌。 根据山歌的歌词内容、风格特点以及“夹巴”这种独有人群创作、传唱的这种鲁体民歌,我们将它称为“游侠歌”,还是比较帖切的。

康区民歌中之所以产生和出现如此独特的“游侠歌”,绝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心态、人文精神等多方面原因。

康区通常指远离拉萨之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四条大江河贯穿全境,纵贯青康藏高原的巨大山脉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回环,邛崃山脉、大雪山脉、沙鲁里山脉、宁静山脉等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康地,崔嵬的横断山脉与奔腾咆哮的四条江河相间并列,深切峡谷,蔚为壮观。这种粗犷剧烈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康人剽悍豪放的性格,使康巴人脉管中流淌着大山大江般桀骜不驯的血液,熔铸出康巴人奋勇向上、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

康巴人的这种人格力量是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形成的。远古时期,康人是炎帝的子孙,是被众多汉史研究主流观点称为西羌种落的后裔。《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这段文字,实则是对康人先祖坚刚勇猛精神的真实写照。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汶山以西……白狼、盘木、唐瞰等百余国。”后世志书也载:“巴塘县原名巴安,即古之白狼国也”。“理化古为白狼也”。即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称为白狼的部落在康区活动频繁,而且有相当大的势力。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供”,自愿归属东汉。白狼王还命人作诗三首,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笔者认为,白狼部族就是以白狼为图腾的古康人部族,他们崇拜白狼,具有狼性一样强悍、骁勇善战的性格。隋唐时期,康区是被称为土谷浑、附国、苏毗、西山八国等互不统率的部落群体所据。据文献记载,这些部落群体“俗好复仇”、“人皆轻捷,便于击箭”。分布在康区的的石棺墓出土大量青铜兵器,也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证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康巴先民具有勇敢尚武精神。

如今被养犬界奉为“雪域神犬”、“剽悍野性的高原精灵”的藏獒,远古时期是一种比狼还凶狠的野犬,后来被生活在康区的游牧康人驯化,成为世界上最优良的牧羊犬种。藏獒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牧区。

作家张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藏獒》,反映的就是解放前,康巴地区玉树牧区发生的有关藏獒的神奇故事。古代,曾经生活在康区的白狗羌部落,就是以白狗为该部族的图腾,崇拜白犬。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在康巴高原,一个又一个强悍的游牧部落被更强悍的游牧部落打败,部族来复去,但熔铸为康人灵魂深处的犬狼精神却永世长存。

吐蕃统一全藏区后,对康区的统治是松散的。吐蕃解体后,康区更是部落林立,互不相率,从未建立过统一的政权组织。当时,雄霸一方,威震四方的是格萨尔王建立的白岭国。元代推行土司制后,康区虽然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土司头人,但仍保留了像藏北“三十九族”、玉树“二十五族”、石渠色达“瓦述十二部”、理塘“毛垭部”等大量氏族部落。这些氏族部落保留了“帕措”和“戈巴”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最著名的“帕措”组织就是处于康区腹心、金沙江流域的“山岩”地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