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西拉姆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四种方法。一是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二是行为辨析法。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故事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三是示范演示法。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四是情境表演法。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二、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尝试以下途径:在幼儿活动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环境对幼儿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轻轻打开水龙头”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要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上街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四、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节日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如:通过春节主题学说拜年的话以及待人接客的礼仪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