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又一个坏消息紧随而来。2014年1月5日,州公安局的一位副局长在前往石渠县开展群众工作时发生车祸,身负重伤。
按照群众工作的分工,州级机关的群众工作联系点集中在石渠县——距离州府康定县70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四川最北端紧邻青海玉树的一个县。
宣传部长殉职,公安局副局长负伤,还有同事感染了号称“高原癌症”的包虫病……一个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弥漫在机关各部门。
群众工作真的比干部生命还重要吗?但是记者采访遇到的每一位干部,都依然毫无怨言地在忙碌着,即便工作之余,他们也在抓紧时间学习当地的文化、提高帮助群众的本领。
春节前夕,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州委宣传部的干部正密切关注着路况信息,随时准备出发前往石渠。按照州委的部署,所有的州级部门都要到自己的“结对亲戚”家里实地走访慰问,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群众工作是治本之策
在国家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中,现实利益、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党群、干群关系又处在其中最前沿、最显著的位置。
甘孜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我国康巴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以甘孜为核心的康巴藏区是我国藏区治理的重要部分,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
如何安康?如何赢得群众拥护,凝聚党心民心?被列入甘孜党政核心工作的群众工作,是康巴藏区治理的新探索。
怎样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州委书记胡昌升要求各级干部,要“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见其欢怡则为之喜,见其富足则为之乐”。
他自己以身作则。2014年1月11日清晨,天还没亮,胡昌升带着工作人员从康定出发,赶往北部的色达县。此前,当地发生火灾,造成了一些损失。
胡昌升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赶路,到达当地已是深夜。他没有休息,就开始慰问僧侣、和农牧民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他所走过的那条路,冰雪和上个月毕世祥殉职的路段一样厚。
在胡昌升办公室的一幅地图上,他所去过的乡镇都做了标注,红点记号已经密密麻麻布满地图。胡昌升说,全州325个乡镇,他现在已经去了215个。有些工作难“啃”的地方,他去了很多次。
他认定,康巴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好群众工作才是治本之策。
按照群众工作的要求,全州正县级以上的干部,都要和孤儿结对帮扶。这样,全州3011名孤儿都有了“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干部们带着自己的家人去孤儿院,去孤儿的家,在甘孜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胡昌升希望通过这些充满人情味儿的善举,让政治不再显得冷漠。
他要求干部:“什么时候群众需要,什么时候就是我们的上班时间;什么地方有群众需要我们,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办公地点。”
他明确警告“干部不要作秀”,他认为,搞群众工作却不到群众中去就是“吹牛皮”。“光靠开会搞群众工作怎么行呢?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到老百姓家中,那才叫群众工作。”为此,他多次在大会上批评执行不力的干部,甚至单独约谈过一些高级别官员。
群众工作被纳入了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成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在100分的目标绩效考核总分值中,州级部门和各县关于群众工作的分值分别占了6分和12分。
作为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雷罡则依据这些工作要求,不动声色地考察着干部们的表现。在群众工作中,他被抽调到州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兼职,群众工作因此成了他考察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尺。
“干部进村狗摇尾”的新转变
事实上,群众工作的很多事务看上去只是微不足道小事,比如老百姓来州府看病时,结对的干部要去陪护、帮着办手续,又如年轻人读书遇到困难,结对的干部主动帮着联系资助,等等。
这样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正悄然改善着当地的干群关系。
2012年下半年,泸定县农民袁加清的大儿子患上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用到的某种药剂,在省城一家医院的价格是一针7900元。当时,袁家只有500多元的积蓄。
一家基金会愿意资助6针药剂的费用,前提是需要当地民政局出具相关证明。可是,目不识丁、更不会写字的老袁完全不知道怎么办理这个手续。
就在最绝望的时候,他想起了和他结对的干部“亲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劲。后来,在朱劲的协调下,县民政局副局长亲自帮老人办好了相关手续。这位老农感受到了“县里有人”的便利。
后来的经历证明,袁加清在遇到难题时,这位县里的干部“亲戚”总能助他一臂之力。2013年7月,他家盖起了新房子。此前,他那破旧的土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朱劲的帮助下,他申请到了7000元的改造资金,朱劲和同事还捐款支持,有时候还来帮忙干活,为老袁省了不少工钱。
类似的干群之间的温情故事越来越多。
石渠县一位藏族老阿爸赶了700公里的路,到康定看望州民政局的一位干部,这位干部是老人的结对“亲戚”,曾帮他家解决了不少困难。老阿爸说:“我活不了多少年了,就想来看‘亲戚’家一眼,怕以后没机会了。”
团州委的年轻干部仁孜克珠曾经帮自己的结对“亲戚”办理医保报销的手续,老人家感激不已,不停地说谢谢。这让仁孜克珠同样感慨万千:“老百姓太淳朴了,医保其实是国家的好政策,而我仅仅是举手之劳就让老人如此感激。”
对干部而言,在群众工作的落实中,曾经的制度要求正逐渐变为发自内心的行为习惯。随着干部“亲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来走村串户,乡亲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当年乡干部进村狗乱叫的尴尬,变成了干部进村狗摇尾的喜乐场景。
干部真正走近了群众,群众也就认可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