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4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的故事,是一首奉献之歌
2014-04-10

(上接第一版)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对年近半百夫妻的短信,你肯定会认为这是一对热恋情侣的对话。正是因为这份爱,每每提到丈夫,许惠明都会泪如雨下。“每次回家后,如果没事,我做饭时,他都会在厨房门口唱歌给我听。”泪水不断从许惠明脸上滴下,落在毕世祥20多年前送她的手镯上,那是丈夫送给她的第一份礼物。“夫妻间真挚的爱让人感动。”吴晓颖说,这是一个康巴汉子令人敬佩的真性情。“我曾和父亲提出想买一台3000元左右的电脑,他没答应;想买一台2000元左右的相机,他也没答应;想让他帮我找工作,他更没答应。在他看来,人生是我自己的,他不能参与太多。”贾宜超对毕世祥儿子毕达说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毕达虽然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父亲从不纵容的教育方式让他找到人生的方向。他说:“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上,但他会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对家人的爱。”贾宜超说,他对儿子的许多要求都拒绝了,但他对群众的要求没有拒绝,而且用心在做,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们不忍触碰群众失去毕世祥的悲伤 

“6天的行程,看着与毕世祥接触的一个个受访者哭泣,我们也忍不住红了眼圈。”吴晓颖说,他的事迹非常感人,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群众会为他流泪,我们不忍触碰这些群众失去毕世祥的悲伤,只想让更多人知道毕世祥的事迹,让他的精神感染更多党员干部,像他那样为群众做更多好事、实事。

在先锋村采访五保户洛努时,提到毕世祥,洛努就悲痛不已,哭泣着讲述那个一直关心、爱护她的恩人。华商报记者孙强对翻译松吉尼玛说:“老人说了多少就翻译多少吧,不要再问老人。我们不愿让老人难受。”

第一次到甘孜州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奚宇鸣说:“老百姓都信任他,有什么话都要对他说,有什么困难都要找他办,这是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达成的默契啊。毕世祥在这里一干就是32年,他那份建设家乡的情怀和为家乡人民致富努力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正因为和老百姓有了真正的感情,他才能在群众中立得住、站得牢。”孙强列举了几组数据:“6天行程3000公里左右、12小时才走完640公里,其中6个小时在海拔4000米以上。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群众对毕世祥发自内心的敬意和爱戴。”

孙强说,在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下,要发展民生、发展经济,必须有无数像毕世祥这样的干部,了解基层情况后做出科学的判断,才能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去解决问题,造福百姓。

记者手记

6天采访时间,对于毕世祥在这片土地上53年的人生岁月而言,其实不长,但我们受到的教育却很多。

每天的采访中,记者们都从干部群众的讲述中感受着毕世祥为民服务的动人情怀,触摸到毕世祥留给这片土地的深情。3000公里的采访行程不算短,但对于毕世祥在这片土地上32年工作时走过的无以计量的步伐来说,不长。

每一公里的行走,记者们都能发现毕世祥为了这片土地忘我的投入及燃烧不止的激情。这片山水孕育了毕世祥的无私奉献。他的梦想,在高山流水间讲述。他的精神,在干部心中薪火相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