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塘县中学教师 泽仁志玛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谈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老师都觉得头痛,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生,阅读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具备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但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较小,阅读的方式和途径也较单一。到了初中以后,虽然这些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上不了一个台阶,究其原因,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较多。从客观上讲,现在的中学生不比以前,学生的时间几乎被作业等所占据,腾不出时间去考虑如何才能阅读好的问题;主观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筛选,没有充分结合语文科目的具体内容进行阅读,阅读还处于表面意义上的阅读,实质理解性的阅读氛围还没有形成。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中,对古诗文背诵、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试探性努力: 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找出一定的逻辑性。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文章的字词句等表象了解实质才是最重要的,即把握好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的关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先决条件。教师可利用早课及晚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而且要求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养成二次阅读、三次阅读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题,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二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的阅读文章的目的不是在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因此必须让学生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 其次,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采取学以致用的选读法;也可以采用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即精读法;还可以采用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的速读法等。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要抓住文体特征,准确把握材料。阅读分析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最后,要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具体做法是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分析,然后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让学生自己操作分析,再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分析,最后教师再深入解析。 总之,要想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阅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赏析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带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