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新闻.综合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专题新闻.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点拨艺术例谈
2014-09-29

■ 巴塘县德达小学 王曲珍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二、搭桥铺路,由浅入深

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倔强的小红军》描写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骑马朝前走。可当他想到了那些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障碍),有的说,因为那些穷孩子骗过他(这种思维偏离方向),显然,在学生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过程中,由于环节之间距离太大而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增加环节,补充前提为畅通思维搭桥铺路。

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么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四、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利用读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也会取得较好效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